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教非宗教--与李申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已有宗教的与儒教的概念可以得知,儒教具有"政教"与"教化"的性质,同时亦说明"儒教宗教说"是难以成立的.大量事实证明儒教基本不含有宗教认知的成分,而宗教所特有的认知方式乃宗教的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对马克思有关宗教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意识说"、"虚幻反映说"、"鸦片说"等观点,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眼里,宗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李瑞环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有许多独特的建树和创新,他强调宗教问题是重大、复杂的问题,要十分谨慎;深刻阐释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真城的;高度概括了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鲜明地提出"四个维护";指出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精辟阐述"政治上团结合作"与"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一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过去人类解决不了,而不得不寄托于宗教的问题,现在已由科学解决,所以宗教的势力已经减弱.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西方的科学虽已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并未退缩.冯友兰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家们不去研究"安身立命"的大事,把本该由哲学解决的问题,让位给宗教.冯友兰发扬了中国思想以哲学代宗教之传统,提出了可以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所的"天地境界".主张"以哲学代宗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后工业社会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产生了以"后现代"命名的文化运动。以约翰·希克为代表所倡导的宗教多元主义观念以及相应的宗教普世运动也应运而生。他们在主动谋求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多种主张相契合的同时,却也遭到来自于后现代话语者的严厉批判。宗教多元主义理论有其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中,康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理论角色。在康德之前,以自然神论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曾经辉煌一时,而在康德之后,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康德的道德宗教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又代表着启蒙运动发展的更高层次,这体现在康德一方面深刻批判了旧有的建立在自然理性基础上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同时又把宗教信仰的根基牢固树立在道德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康德宗教哲学的这一系列做法把整个近代西方宗教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而正视和回应康德宗教哲学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19、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7.
宗教类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宗教研究中,关于宗教分类有多种说法,如: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说、原生宗教和次生宗教说、传统宗教和历史宗教说、预示宗教和神秘宗教说、秩序宗教和救赎宗教说、教会宗教和大众宗教说、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说以及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政治宗教、文化宗教等等。这些分法有的强调时段性,有的强调特点和性质,但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各有利弊。宗教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鉴于宗教涵盖面包括神性和俗性并各有侧重,我们提出把宗教分为宗教和准宗教两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适应观"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宗教观发展创新的科学界定,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宗教二重性的科学剖析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真理.正确认识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别有"冲突说"分离说"相互关联说"认识的不同状态说"和"完整知识说"等不同学说。各种学说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应当克服它们的片面性,把对立的合理论点统一起来,并正确理解每一学说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地位,以达到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全面而正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一向被认为是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和张扬人性中最本能的一面,而从其作品中佛教与非佛教两类题材入手,剥开文本表面对宗教精神的悖反,却凸显出作者在隐性层面上对宗教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丰富的佛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直都是西方学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关注,即使在科学被宗教神权所压制的中世纪时期都没有停止过,就是在这样的关注之下,在中世纪末期,在神权的母体中,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此之后,科学逐渐摆脱了仆人般的从属地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和宗教出现了新的进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也变得愈发复杂,从而产生了很多认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独特看法,包括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过程哲学;新正统神学,自由主义神学。美国学者伊安·巴伯教授,以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三重身份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它们归入三个部分:"宗教与科学的对照","宗教与科学的相似"和"宗教取自科学的思想"。本文将以伊安·巴伯的文本为基础,基于新正统神学、存在主义和过程哲学三重维度分析探讨各流派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探究,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思想的解读与阐述,有助于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施莱尔马赫早期宗教思想以《论宗教》为代表,"对宇宙的直观"概念是在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施莱尔马赫认为这一概念是宗教的本质,与另一概念"情感"紧密相连,而且是理解全书以及早期宗教思想的关键。同时,"对宇宙的直观"也是一种研究神学的方法,开创了宗教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努力使用西方观念、理论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于是在理解中国宗教方面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扰。首先是宗教研究的基本词汇和概念问题。中国学者不仅接受了"宗教"等西学词汇和概念,而且在以西方的"宗教"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时,竭力靠近西方人对宗教的界定。其次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宗教在中国之存在,很多自远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世界观和共享性精神遗产都无法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之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主体性解释难以确立、中国宗教研究理论难有突破。因此,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于依赖已成为中国宗教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说”历来否定者多,本文辨析其思想内容、实质及其两重性,指出“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它主张以文化代宗教,是人们维系情感需要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批判是有分寸的。在现实社会中,它作为迷信的解毒剂、强权的缓解剂,作为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宗教消亡的中介,仍能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理论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宗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宗教借用理性的认识方法来表达和论证自己,以理性的形式展示自身在社会实践领域内的作用,并在人的心灵上构建着与理性认识追求相同的具有终极关怀性的未来。虽然宗教与理性互动频多,但宗教毕竞是一种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信仰,归根到底是对以非理性形式存在的神圣者的信赖,本就以非理性占据上风。其中表达人们对信仰对象的神秘情感经历的宗教经验是最深层的非理性意识的代表,它的神秘特征就成为了宗教非理性最坚实的阵地。  相似文献   

17.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为"宗教文化旅游"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旅游界对当今与宗教文化结缘的旅游主要有"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之提法,本文认为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应混淆使用.文章从分析宗教、宗教文化两个概念入手,进而说明"宗教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宗教文化旅游"的提法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9.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心理需要,一种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形态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宗教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终极关怀".从这一角度来探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则是一种不一不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