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文章分析了职业认同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提出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等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大,但总体满意度较好;工作条件欠佳、利益诉求不畅;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总体评价较高;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自我职业发展前景信心良好;生活压力大,物质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幸福指数不高;业余时间严重不足,业余生活种类贫乏。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实施目标激励;实施人文关怀与人性化管理,构建丰富的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完善高校薪酬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地方高校学术职业的重要力量,其学术职业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至少存在学术场域的低层次性与封闭性、学术职业阶梯艰难漫长与学术职业流动阻碍重重三大困境。为了超越这三大困境,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宏观层面政府要加快学术劳动力市场建设并且改革科研体制,中观层面地方高校应该改革科研考核和学术评价制度,微观层面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要完善学术职业生涯规划并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高校统战工作认同感包括统战干部职业认同感、统战成员及社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认同感。分析了高校统战工作认同感及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提高高校统战工作认同感的三项措施,旨在为指导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整合中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入手,通过实证性的调查统计分析,了解整合中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与经历整合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整合中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要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正在整合中的高校青年教师在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整合2年以上的高校。也就是说整合带来的震荡是影响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新时代以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敢担当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高校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发展周期较长、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能力不够强、缺乏职业归属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此必须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明确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以及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归属感,建设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7.
郭俊 《南都学坛》2013,(2):100-103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大于高校教师其他群体,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效能。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青年教师自身要通过科学的职业定位、保健身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积极情绪、加强心理保养等措施进行调适,以保持健康有效的职业活动。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如何把这支队伍建设好、稳定住,并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成功,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保障.通过对国内8所高校共240名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师徒关系(由青年教师感知评价)对青年教师职业成功的影响,并检验互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师徒关系对青年教师职业成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互惠作为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此外师徒关系中的职业发展指导和社会心理指导两个维度对青年教师主观职业成功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互惠仅在职业发展指导和青年教师主观职业成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解决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弱化的问题,应从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完善高校个人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加强入职后专业培训和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丹霞 《宿州学院学报》2014,(4):105-107,121
在阐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具体表现:目标缺失、认同错位、主观松懈、心里失衡等;分析了缺失的原因:职责不清、认可偏差、评价模糊、自我迷茫等;探讨了应对缺失的策略:职业培训、完善评价、心里疏导、激励学习等。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有利于挖掘其工作潜能,有利于推进其工作深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5个维度对武汉市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入、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自我才能的实现、福利保障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5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武汉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除了要正确对待其物质需要外,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满足其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青年教师职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论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内涵和结构,以及对目前的研究的现状的阐述,分析和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的对策和方法,以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职业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压力的含义、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产生职业压力的原因分析与调适对策上。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实证性研究缺乏、对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够系统和全面、研究结论比较泛化、调适策略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今后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建构各种有效的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策略,更好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扩展和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的骨干教学力量之一和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分析青年教师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之上,从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理念、培养方案、导师制选择、经费支持、考评体系、激励制度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等方面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自教学、科研、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职业发展的机制与环境、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应从学校管理制度、评价机制、青年教师身心等多角度加以考虑。文章在对浙江师范大学261名青年教师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现状和缓解策略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信息理论为基础,从“增益-损耗”双路径视角出发,对全国11省(市)20所高校的634名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研,考察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对自身职业成长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时间焦虑已成为青年学界的群体性症候,“青焦”问题亟待关注。超八成受访者具有中度及以上的时间焦虑感,并且在婚姻状况、高校层次、岗位类型和职称级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间焦虑感对工作旺盛力具有倒U型影响,并通过工作旺盛力的瞬时中介作用间接对职业成长产生倒U型影响;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内在的成长需求强度能够显著调节时间焦虑感与工作旺盛力之间的曲线关系,纾解“过犹不及”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存在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意识与观念错位、职业生涯管理缺位等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构建学习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即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完善青年教师民主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和路线、搭建团队学习平台,系统构建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职业认同的含义出发,阐述职业认同对高校院系行政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院系行政人员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激励行政管理人员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同时更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的职业压力下心理失衡,导致其在生理、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
出来的身心疲惫。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急剧增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
量, 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面临来自教学、科研、住房、人际关系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怠倦成
为普遍现象。本文以Maslach 的倦怠三维度理论为基础,随机选取四川省5 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
调查方法,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研,使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具体情
况,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怠倦的影响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缓解职业倦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