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文章分析了职业认同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提出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等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对江苏省9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女性辅导员更喜爱辅导员职业;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工龄、月收入、行政级别、职称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逐步提高;省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省普通高校、省民办高校、省大专院校。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基础。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整体良好,同时职业倦怠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高校青年辅导员因年龄、工龄、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出了可以借助实施心理干预、加强职业培训、明确职责范围、完善激励机制以及畅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偏低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文章结合心理契约理论分析了辅导员的职业现状以及满足辅导员心理需求的必要性,从辅导员的专业化、工作成就、个人目标、职业发展、素质提升和学校支持等方面指出了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校辅导员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落等是其职业倦怠特征。角色认同、职业素养、工作挑战、职业发展等困惑是主要原因。应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完善知识结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加成功体验,优化工作环境,以消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社会角色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发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当前,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辅导员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存在着内在的疏离感与孤独感、角色冲突、角色认同危机及职业的尴尬与倦怠感。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当务之急是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类别,通过扩大对高校辅导员关注的辐射力、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完善各项政策法规等多种途径探索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的事实出发,剖析了导致此事实的直接原因——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以及人际关系四大方面。结合访谈,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对上述四大压力源不同程度的心理应对方式。最后,从高校和辅导员自身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学生事务管理程序、正确认识职业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合理的减压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在思想引领、情感认同、文化传承、载体创新和沟通交流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着工作强度大、收入待遇底、身分认同差的“职业尴尬”,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尴尬”,克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需要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平台。文章论述了从课堂教学平台、理论研究平台、专业培训平台、工作支撑平台四个方面整体构建辅导员职业化平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专业化学科支撑较弱、从业管理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反思,提出了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初级阶段的观点,并对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认为,健全的辅导员职业体系,不仅应当有明确的职业标准,还应当有专业支撑、制度支持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李丹霞 《宿州学院学报》2014,(4):105-107,121
在阐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具体表现:目标缺失、认同错位、主观松懈、心里失衡等;分析了缺失的原因:职责不清、认可偏差、评价模糊、自我迷茫等;探讨了应对缺失的策略:职业培训、完善评价、心里疏导、激励学习等。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有利于挖掘其工作潜能,有利于推进其工作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走出对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认知模糊的困境,探索更好地实现其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提出的应对策略是:要做好辅导员选聘时的把关工作,优化其入职培训模式,长期且分阶段地关注其成长,厘清工作职责界限,为其专业化发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强化职业心理认同。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更好地投身于德育工作。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各个环节提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自身发展。采用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现状,提出应对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欣 《人力资源管理》2013,(12):223-225
职业适应性对于职业初期人员的工作绩效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定位,使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发展任务变得繁重。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发展规律的探索,帮助辅导员顺利实现职业初期的职业化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归纳了目前学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辅导员和职业认同的概念,阐述了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特点和绩效考核,分析了辅导员认同感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视角开展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全国优秀青年辅导员年轻化显著、双性化的人格特征突出;且入职3~5年为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关键期。此外,辅导员专项分工、外在组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呈现显著影响。基于此,高校需要从加强入职培训教育,增强青年辅导员专业认同,开展分类分级培养,提升青年辅导员核心专业技能,组建辅导员共同体,强化青年辅导员专业胜任力三方面,深化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职业压力调查研究,首先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研究方面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在量性地了解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研究现状基础上,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等社会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寻找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本应有着教师和干部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却在高校繁琐复杂的日常工作中,失去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对这份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迷茫和困惑。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弱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破除高校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为辅导员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以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和组织结构问卷为工具,使用Spssl1.5统计软件包对湖南10所高校328份正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组织结构与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显著相关。组织结构的参与化和正式化维度都与职业承诺的各个维度显著正相关,组织结构的集中化维度与职业承诺的情感承诺维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角色冲突视角下的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复杂化造成了辅导员角色的复合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角色冲突。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表现为职业成果模糊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渴求尊重与缺乏认同的冲突以及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冲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