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视角入手,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满足感、面对的职业压力以及发展需求等个人感知维度上的职业压力和专业成长维度上的职业压力等二维职业压力;从外力挤压、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概括了高校辅导员面对职业压力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健全保障机制与制度、依靠朋辈支持等化解辅导员生涯发展中的职业压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自身发展。采用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现状,提出应对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亦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大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文章以辽宁省各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寻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之特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趋于进步取向,基本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需求;性别与岗位编制等因素没有影响辅导员职业素养水平;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其职业素养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现状与人口学特征,采用自主开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量表,选取全国30 余所 高校1184 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处于中等水平;(2)相比日常稳态下的韧性 资源,辅导员在职业逆境下的情绪与认知调节力更具优势。(3)辅导员职业韧性具有显著的人口学特征,其中男性辅导员的情 绪类与认知类韧性资源更具优势;未婚研究生辅导员的总体职业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已婚研究生学历者;专职辅导员的情绪自 我调节力显著高于兼职辅导员;相比二本、三本与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从业者,一本学校辅导员在逆境之初的应激反应要明显高 些,而在整个逆境应对中的消极体验却明显低些。主要建议:培养新时代辅导员的职业韧性要扶“弱”固“强”,设计干预项目时 应审慎考量人口学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和职业发展阶段进行了质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在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采访了37名高校辅导员,根据他们对影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如本职工作特征、职业身份、工作模式以及工作中所能获取的资源和遇到的阻碍等,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决策方法以及职业发展阶段,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将辅导员职业发展分为探索阶段,形成阶段,维护阶段和专业化阶段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发展阶段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关系,最终形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突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构成与特点,描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存在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责任,缺少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职业作风,职业技能不符合工作要求等问题。分析发现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精神内涵的认知和实践,职业认同度低,持续工作意愿不强,职业压力大、责任重是影响因素辅导员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从丰富辅导员职业精神内涵,加强宣传和引导;减轻工作负担,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专业培训;设置不同职责的辅导员岗位,促进工作专业化;成立辅导员协会,促进职业能力自我提高等方面提出发扬和培养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内涵和结构,以及对目前的研究的现状的阐述,分析和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的对策和方法,以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对江苏省9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女性辅导员更喜爱辅导员职业;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工龄、月收入、行政级别、职称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逐步提高;省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省普通高校、省民办高校、省大专院校。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博士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新兴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山东部分省属高校进行实证调研,构建了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五个维度十一个构成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三层次模型。调查数据表明:博士辅导员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政治面貌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部分是群众;学位类别较多,理工科学位占比超过85%,文科学位约为15%;从事辅导员工作平均近4年,所教育管理学生年平均近200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博士辅导员在职业情感、职业归属、职业责任、职业成就等四个维度上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热情、职业荣誉感、职业品格、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博士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培育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其自身的共同努力方能铸就。政府主要在制定博士辅导员制度政策和推进政策落实上着力;社会应该加强对博士辅导员典型事迹的职业身份认可宣传,为博士辅导员打造良好的社会声望;而高校除了保证博士辅导员制度政策待遇落实外,还要加强博士辅导员的校内外双循环交流机制建设;博士辅导员则应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坚定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主要任务。由于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数量配备不足,工作繁重;工作对象复杂多变,知识储备不足;所处地位尴尬,社会认同感偏低,发展前景不明等原因,高校辅导员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缓解其职业压力,应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减少角色冲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其自身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拓宽出口,多样发展,建立健全的分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