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文章分析了职业认同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提出了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等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丹霞 《宿州学院学报》2014,(4):105-107,121
在阐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具体表现:目标缺失、认同错位、主观松懈、心里失衡等;分析了缺失的原因:职责不清、认可偏差、评价模糊、自我迷茫等;探讨了应对缺失的策略:职业培训、完善评价、心里疏导、激励学习等。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有利于挖掘其工作潜能,有利于推进其工作深度。  相似文献   

3.
<正>新时代以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敢担当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高校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发展周期较长、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能力不够强、缺乏职业归属感等方面的不足,为此必须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明确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以及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归属感,建设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解决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弱化的问题,应从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完善高校个人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加强入职后专业培训和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已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需求更高,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突出为学生发展提供辅导、教育和服务。高校辅导员工作惟有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才能取得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足感,也才能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院辅导员普遍面临着职业认同感欠缺、人本化管理匮乏、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等职业困境。为实现高职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的落实外,高校辅导员也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过程中努力探索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做好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对江苏省9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女性辅导员更喜爱辅导员职业;不同学历水平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工龄、月收入、行政级别、职称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逐步提高;省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省普通高校、省民办高校、省大专院校。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待遇、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走出对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认知模糊的困境,探索更好地实现其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提出的应对策略是:要做好辅导员选聘时的把关工作,优化其入职培训模式,长期且分阶段地关注其成长,厘清工作职责界限,为其专业化发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强化职业心理认同。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更好地投身于德育工作。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各个环节提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概念、内涵和结构,以及对目前的研究的现状的阐述,分析和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高的对策和方法,以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主要任务。由于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数量配备不足,工作繁重;工作对象复杂多变,知识储备不足;所处地位尴尬,社会认同感偏低,发展前景不明等原因,高校辅导员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缓解其职业压力,应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减少角色冲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其自身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拓宽出口,多样发展,建立健全的分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归纳了目前学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辅导员和职业认同的概念,阐述了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特点和绩效考核,分析了辅导员认同感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主要组成群体,在高等教育事业有序良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辅导员身兼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任务,在工作中存在辅导员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等问题,为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人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中,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拓宽辅导员的成长空间;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满意度;注重辅导员个体积极自我和积极特质的培养,发挥辅导员自身潜力等措施,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基础。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整体良好,同时职业倦怠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高校青年辅导员因年龄、工龄、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出了可以借助实施心理干预、加强职业培训、明确职责范围、完善激励机制以及畅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欠缺、专业学习成长的自信不足、学习培训体系亟待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推进其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建构协同机制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聚合力、聚焦思政主业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增动力、探索分类培训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注活力等途径来构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亦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大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文章以辽宁省各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寻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之特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趋于进步取向,基本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需求;性别与岗位编制等因素没有影响辅导员职业素养水平;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其职业素养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欣 《人力资源管理》2013,(12):223-225
职业适应性对于职业初期人员的工作绩效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定位,使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发展任务变得繁重。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发展规律的探索,帮助辅导员顺利实现职业初期的职业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和职业发展阶段进行了质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在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采访了37名高校辅导员,根据他们对影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如本职工作特征、职业身份、工作模式以及工作中所能获取的资源和遇到的阻碍等,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决策方法以及职业发展阶段,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将辅导员职业发展分为探索阶段,形成阶段,维护阶段和专业化阶段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发展阶段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关系,最终形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突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重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意义以及导致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主要因素,并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提出了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回归的有效途径,为当前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心态消极、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较短的问题,职业化管理机制和职业化工作模板尚未形成,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绩效的发挥。必须从领导重视、组织构架、建立合理运行机制等层面入手,全力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的形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解决影响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