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价值充分表现在其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和社会制度文明价值上;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杠杆,人生价值是科学技术价值的集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前提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与先进合理的社会制度必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完全的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推动,人文精神的失落则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只有在科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使科学更加人性化,才能实现科学价值的复归,保证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科技合理性的理论演绎总体上分为基于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逻辑合理性、基于社会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合理性两种进路,后者是在对前者的价值困境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扩展了科技合理性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考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价值维度上对科技合理性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对科技理性展开了深刻的生态批判,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理性视角重构科技合理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技术文化叙事的实践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主要体现为一种关于科技文化的实践论批判叙事。实践论阐释意味着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具体历史的考察,即现实地阐释科学技术的历史条件、性质、目的和价值方式。在资本主义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实践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表意功能方面。在现实意义上,它为建构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以及为科技发展的人性向度提供指导原则与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江泽民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从科技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等语境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又从话语的深度逻辑上昭示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走出生存的困境—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力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行为能力的不断增强、思维方式的科学进化及道德情感的逐步升华的多元效益 ,亦指出了科学技术无度跃进的负面效应 ,诸如德性在理性的僭越下退化 ,审美情趣的凝滞和价值取向的偏移 ,“逻辑化”对人文科学的肆意浸染。目的在于呼吁科技时代重视人的本真价值 ,寻求真正意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中,系统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技术革命”的光辉思想;阐发了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正确原则和途径,奠定了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坚实基础,并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同时,毛泽东在发展科学技术过程中也有失误,因此,对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必须进行辩证的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精辟地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详细阐述了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和改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为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好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这样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知识的异化带来的"人-自然"(自然生态)与"人-社会"(社会生态)关系的紧张和危机。我们需要建立以和谐、敬畏生命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维度的知识生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建成及人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点,发展人性化的科技。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到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每个文明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作支撑。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黄色文明是一种原色技术弱势,自然强势,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文明形态;黑色文明是一种灰色技术强势,自然弱势,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则是绿色技术与自然协调互补,有机和谐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视域下能源困境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这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等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