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2.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科拉的生存心态揭示了制度化与合法化的主流文化如何最大地影响和支配了黑人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学校的教育渗透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黑人的生活和心灵。佩科拉的悲剧是美国黑人的悲剧,黑人必须重建文化身份,追求自身价值,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将仍然处于被精神奴役和压迫的循环中。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7.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女主人公塞丝时刻受奴隶制的摧残,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本文通过分析塞丝扭曲的母爱,进而探索其社会根源,即美国特殊的黑人奴隶制所带来的沉痛创伤。宠儿是塞丝永远的梦魇,而奴隶制则是黑人永远的梦魇。  相似文献   

8.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十分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她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描述了黑人女孩多面复杂的“成长困境”:成长引路人的缺失、黑人社区的分裂异变和父权制的桎梏。通过书写多重困境下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出路和发展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10.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种族压迫下深陷精神生态困境的黑人形象,白人主流文化的侵染导致他们心灵的迷失。波莉对白人的热爱、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杰萝丹和海伦娜对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盘接受以及第一代麦肯·戴德迷失的痛苦阐释了莫里森应对种族歧视下精神生态危机的主张,那就是要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自杀这一使身体性状发生改变的行为,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向死而在地探寻生命价值的行为是黑人对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做出的最震撼、最极端的反抗,也隐含了作者在哲学层面上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切思考。文章以《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为主线,从自杀视角重现美国黑人历史并解读黑人自杀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早期三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中,深切关注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统与命运、黑白文化的分离与冲突,以及迷失在白人文化冲击中的黑人的人生悲剧。她的作品对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正遭遇西方化和边缘化危机的弱势国家、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文化抉择、文化生存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异给成长中的小女孩带来的毁灭。  相似文献   

16.
《最蓝的眼睛》反映了在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侵蚀下对美国黑人心灵扭曲的过程.拉康的“三界论”学说能够更好地诠释宝琳身份认同的迷失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TonyMorrison,1931—),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黑人作家获此殊荣。莫瑞森以她“超人的智慧、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敢于冒最大风险的创新精神,”①成为继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之后最优秀的美国黑人小说家。迄今为止,莫瑞森已经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BluestEye,1969)、《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1977)、《柏油孩子》(TarBaby,1981)、《可爱的人》(Beloved,1987)和《爵士乐》(TheJazz…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对比出发,对文化传承和社区责任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莫里森心目中黑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莫里森代表着一种从抗议转向自我探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