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60年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媒介视野逐渐开阔,从学术理论到方法技术均有不少新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编辑学的专业普遍性与媒介贯通性、编辑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与编辑科学的学理、编辑活动早于出版活动并大于出版活动。编辑建构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链,及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媒介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文艺形态的表意方式相比,新媒体文本实现了“语图关系”向“语图间性”的“过渡”和“转向”。从跨学科的视角看,新媒体文本的表意实践力图建构一种“语图间性”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望文生图”“读图思文”“图文悖谬”“图文互见”“文嵌图内”和“图溢文外”六种批评模式的多元互动。“语图间性”模型是对现代传媒全面参与文艺实践的学理阐释,也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体系创新和范式转换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翻译的主体研究走过了一段“范式更替”的历程,并已陷入困境。主体间性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总结国内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五个翻译的主体,并指出“源作者—源文本—译者”和“赞助人—译者—译文读者”这两对多主体间性关系从翻译的内部(文本理解)和外部(操控因素)较好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困难,说明不能用传统的类属观念把握其学科隶属关系。巴赫金关于每一学科都处于边缘的“间性”理论,有助于认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文艺美学的“间性”学科性质,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的这门原创性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本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轴心概念。随着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演进,文本主义逐渐占据理论中心。与之联袂而行的文本间性和"文本巨无霸"理论聚焦于语言、符号、话语,致使其忽略现实事物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20世纪末期,文学理论"回归事物"的思潮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崛起引发了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的范式转换。"事物间性"概念建立在反思文本主义的基础上,旨在调解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说诗者面对诗作要"以意逆志",也就是解诗者要以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但孟子却没有明确论定说诗者所用之意,是说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这就留下了文本的未定点,引发了千古不绝的争论。本文以诗的文本作为不同主体间的经验世界的对象,认为对文本底蕴的把握,既要以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也要以解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并在作为对象存在的诗—世—志的多重文本间,达到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与认知。此中既有主体间性,又有文本间性。可见,"以意逆志"说中正含有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富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后现代的视角,运用符号学理论和新批评的细读法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及其诗歌的“间性”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审视古典时期的多恩及其诗歌的某种后现代性特征。认为多恩用巧智和奇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由碎片拼贴而成的独特的隐喻世界,他的精神“内爆”使得这一隐喻世界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特征,而这种不确定性在主体和文本中的体现就表现为“间性”。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扬弃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围绕“一个中心”、“二项转变”和“三个原则”,建构研究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跨文性”的概念,从诗学层面分别阐述了副文性、超文性、元文性、互文性和广文性五种文本关系。文章借用跨文理论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进行分析,指出该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文学或是后殖民重构的蓝本,其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类文本中更暗含着作者潜意识话语诉求。分析了建立在以副文本为代表的“边缘文本”与超文本反衬下的正文本间的Z-元叙述模式,同时指出这种叙述模式造就了叙述者所推崇的宗教信仰与叙述对象身上殖民精神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就要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目前台湾方面主要是按照“两岸分治”的思路来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连接和共识。无论是“一中屋顶”,还是“一中三宪”都是如此。“两岸分治”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它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一个中国”的虚化。为克服这个弊端,两岸可以从“互为主体”、“互为特殊地区”的思路出发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为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与西方解构主义的译论观点后认为,译界对于钱先生的“化境说”多有误渎之处,其实质上是对传统的“信”翻译观的反叛,隐含着翻译作为一种“调控性转化”和“后起的生命”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比西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更早地提出一种中国式的“解构”翻译思想,道出了翻译的本质,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于“携带凶器抢夺”理解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携带”和“凶器”。本文拟从司法解释对于“携带凶器”抢夺的规定展开,认为司法解释对于不同的“凶器”规定了不同的认定条件,对于携带性质不同的“凶器”抢夺认定为抢劫应当区别开来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4.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15.
庄子非常重视阴阳,他把阴阳和静的状态视为道德的状态。阴阳的运动转化也就是道德的运动转化规律。庄子把阴阳转化规律运用到道德之中,创造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与其说是一种形上学形态,毋宁说是政治哲学;而玄学到理学转变,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转变。玄学的政治理论可以用"执一统众"来概括,理学则以"理一分殊"为基础。以往对于玄学和理学各自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二者转变的逻辑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理一分殊"在其多方面的内涵及其相关的人性论上回答了王弼、郭象等人的难题,尽管王、郭未必会同意这种回答。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微笑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话语不断遭遇曲解、质疑,产生女性主义者身份自认与指认的错位、创作意图与解读的背离。而思维和策略的调整或转换,意味着充满背叛、颠覆、先锋精神的女性主义已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18.
结合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解释了《红楼梦》中"熬煎"一词的不同义项。认为无论是表示"忍耐",还是表示"烧煮"、"烦恼"、"(被)折磨"、"痛苦",都有"折磨"的意味在里面,这个"折磨"多数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从评点家对《水浒》叙事意图的争论入手,论述了评点家自身的伦理道德指向以及小说暗含的伦理道德之"善"向艺术之"美"转化的条件和途径,重点分析了金圣叹的"忠恕"、"格物"观念的新内涵。同时,也试图分析评点中蕴含的感悟式、直觉式、心理性的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