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小说发生于中西交汇、破旧立新的时代转折背景下,历史语境中的五四小说家们肩负着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精神衰微与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责任与使命,其小说实践在契合社会变革诉求与"人的觉醒"的时代脉搏中,承袭小说民间私语特质与中国读者大众阅读心理习惯,突破传统小说观念、叙事方式等藩篱,在改变中国小说固有形态中完成现代小说启蒙使命,从而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的主题释义与叙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3.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叙事人》中有两个视角:"巴尔加斯·略萨"的视角和"叙事人"的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原始印第安文化两种文化眼光。双文化视角的选择是由作家的文化意图决定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关注,引出了文学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主题。因此,《叙事人》对于略萨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叙事传统中 ,历史文本是孕育叙事文学的具体母体。形成这种叙事传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便是历史叙事中虚构、想象语境的营造 ,使历史文本具有了的文学素质 ,沟通了历史与文学 ,为今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打下了初基。这种语境的营造与中国历史叙事的政治教化功能、史官的功能、先秦时期的神话历史化现象都密切相关 ,同时与史家惯用的以再造性想象描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现方法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缘美学、异色美学、语言实验等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而且超越了单一的后现代小说叙事,保持着浪漫主义一贯的内在激情优势,内涵更为丰富,审美更富有张力,这使得小说文本从晦暗中明朗起来,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这样一种矛盾状态的形而上的大观园与形而下的贾府形成现实关照,筑成了其独步天下的文字魔力。它将被当代称作后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主题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是对后现代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红楼梦》对于爱与美的诗意呈现及其美学趣味的多样性,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颠覆之后的文学转向与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将视野转向处于民间原始状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现代性语境下西方社会所关注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具有疗救现代性文明病态的效果,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来说,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具有揭示、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和通过对原始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表现唤起现代人生命活力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现代性反思的深入,对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创作的双重价值的关注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1902年梁启超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对60年后未来民族国家的愿景展开了美好想像,想像的风貌通过小说这种在晚清刚刚由边缘走向核心文体地位的特殊叙事形式予以展现,又通过报刊这种早期现代大众传媒实现了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新中国未来记》未完成的民族国家的想像不但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种独特表现,而且中国文学宏大的政治叙事的的起源,是文学史上永远无法再现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9.
《羽蛇》是劳伦斯一部“重要的小说”,学界迄今未予重视。这部小说全面展示了原始主义的价值取向,厌倦工业文明,呼唤本能和肉体,探索人类回归的途径,最集中地体现了劳伦斯的精神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称《羽蛇》是现代原始主义的文学范本,劳伦斯是“激进原始主义思想家的现代典型”。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 ,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方法确定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问题 ,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和亮点 ,且有多种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就单部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就有王克明 (美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王彬《红楼梦叙事》、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这些论著大多能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选择和整合 ,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破解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美学的符码载体 ,揭示这些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模式,赋予故障诊断学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哲学内涵。李渔运用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方法研究戏剧,在复杂的戏剧系统中对戏剧结构作出科学的诊断,使他的戏剧结构美学明显地体现出故障诊断学的系统诊断、专家系统领域知识理论、框架式知识结构表示法等现代科学方法与理论色彩,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又揭示了李渔之所以能走出研究误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翻译小说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的文学观念,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类型、形象塑造、人物刻画、叙事模式以及汉语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翻译小说催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3.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译英中,译文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性一直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以变通的手法,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通过撷取葛浩文小说译作中的一些成功译例,并对其从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其启示所在,旨在提高人们在汉译英文学翻译中的变通意识,收到更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小说起源的探析应该首先弄清楚近代作为文体意义的“小说”概念的界定。根据小说的现代界定去探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小说的概念,从而判断现代文体意义上的中国小说的起源。现代小说是反映市民意识形态的、作者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虚构的书面作品。根据这个界定,结合中国市民文学的产生时间,就可以断定中国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加拿大大学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较,发现加拿大在大学管理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营理念方面,具有明确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和成本核算理念;严谨的治理策略——依法治校,保证了学校在国家、省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展;灵活的运行模式——公立性、独立性与国际化,使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开放,实现教育的公平公开、多样性和多元化。中国大学经过百年发展,管理模式经过几次重大调整,逐步形成政府管理模式、教育行政化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加方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大学管理水平,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明确大学法人地位;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注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19.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两者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却都产生了较为相似饷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文教学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法将诗文教学列入文选范畴,未能充分体现诗文的语料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激活学生对古代汉语诗文学习的兴趣,将诗文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诗文能力,探究古代汉语诗文教学价值显得非常必要。加强古代汉语诗文教学改革,凸显诗文教学解读古代汉语语言特质、承载传统文化交流传播、拓展学生诗文能力和提升促进实践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在价值,旨在探索开放性诗文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文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