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小说、戏剧在清初流传甚广,颇负盛名.而李渔的最大贡献是在戏剧理论研究上作了筚路蓝缕的开创工作.他的《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戏剧理论专著,在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途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长期以来,对这份历史遗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清初的戏剧家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个戏剧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高峰,因此一向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的戏剧结构理论尤为人们反复探讨。但恰恰是其结构理论总有解说未畅之感。思其原因,大约历来的研究都着眼于阐发与肯定,未能采取批判与反思的立场。把李渔的结构理论放到中西戏剧美学比较的视野和明清戏剧创作的视野中,采取批判的立场,能使其内涵充分显露,其价值得到新的评定。  相似文献   

4.
莱辛和李渔虽然在艺术实践的文化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作为德国和中国的戏剧美学思想家,他们对于各自的戏剧美学传统做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莱辛和李渔创立了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对于古典戏剧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美学思想、艺术特质,对于丰富和发展戏剧美学的艺术传承和实践诸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李渔和高乃伊是17世纪中西戏剧界的艺术巨匠,在剧本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二人戏剧功用论的内涵都很丰富,然而就此作比较研究是迄今学界注意不多的内容。李渔和高乃伊对娱乐的理解虽不尽一致,但都持娱乐和教化归一的观点,认为戏剧要通过娱乐而发挥教育、风化作用,使观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就如何实现寓教于乐的问题,李渔和高乃伊的观点也呈趋同之势。李渔和高乃伊的戏剧功用论是各自社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产物,都带有自己民族、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李渔与高乃依的戏剧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两人都重视戏剧结构,对戏剧题材的处理提出自己看法,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平常题材的运用;二是古今题材的处理;三是悲剧与喜剧的选择。但两人在戏剧的功能和审美特性上出现分歧,李渔认为戏剧应该具有舞台性、大众性和娱乐性;高乃依的关注点则在于戏剧的悲剧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人们重视李漫的戏剧理论,却轻视他的小说创作,这对于文学研究无疑是一种缺憾。由于李渔传世的戏剧作品并不多,所以他的创作理论更多地体现在短篇小说之中。李渔的短篇小说创作较早地表现了文化审视的自觉精神,对封建本季封建家庭关系和社会人情关系的畸形与霉变,作过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萌芽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表现,因此,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依据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可以认定洪《长生殿》中杨贵妃一人,“密誓”一事,是其“主脑”,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是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从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分析孔尚任《桃花扇》的剧情结构,可见李香君一人,"却奁"一事,是《桃花扇》所立之"主脑",由此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可从认知逻辑找到根本问题的得失所在。30年研究表明,上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认知逻辑模式,曾为中国美学史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起点,但随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的深入,这种认知逻辑日渐暴露出认知维度单一的局限。2000年以来,从文化认知逻辑切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崭新的路径,此一路径以其多元视角切入、思想内容的深邃丰富和隐喻系统的对应补充,不仅标示了未来中国美学史着重创造性的“自己讲述自己”的学术品格,而且也预示了与国际美学在文化诠释方面可实现深层接轨的开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和文化巨人。他在美学、诗词学、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中国上古史、辽金元史和历史地理等学术领域,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尤其精于史学考证,在古代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考证、古代游记行记校释及治学方法等方面,在历史地理研究中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晚清戏曲改良是晚清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时代的进步需要产生一种更能表现时代思潮的新的戏剧形式,但因为外来戏剧此时还没有真正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这场应时而生的戏曲改良运动只能在旧瓶里造新酒,提升戏曲的意义,扩大戏曲的题材,放宽曲律的限制,而其中尤以戏曲语言的变革最能代表这一改良运动的实绩和局限,最能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其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当时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围绕人体生命的起源、健康、疾病、生死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也为后来中医学深入细致地认识人体以及诊治疾病奠定了基础.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运用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汉语模糊修辞过程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华夏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及传统文学观念都是构成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回顾了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所走过的五个时期,展现了中国美学由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变并逐渐建立美学近现代体系的历程,从中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本文对当前中国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中国美学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 ,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 ,而且对于认识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医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 ,中医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暴露出研究力量分散、精品成果匮乏等不足。从儒释道与中医药学互动关系角度开展中医文化研究 ,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为阐释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化语境重塑是新时代推动中医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话语研究的视角下,基于历史、身份、意识形态分析的框架对中医养生群族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医文化渊源的消解是中医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之一;而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去边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使这种身份认同成为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基础;此外,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是冲击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原文化传统、关注身心合一从而张扬中医人文精神、重构消费是中医文化语境重塑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分支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学科建构等方面尚待深入和取得共识。中国美学本土化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研究误区、民族美学研究力量的分散和后继研究队伍培养的部分断层,是影响民族美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视角,既要建立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位意识,避免在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整体中"缺席",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忽视人类审美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