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基本意义应该是从“审美”这一基点生发开来。审美过程实际上是审美者的自由再创造过程。审美教育即把“审美”看作是主体性范畴与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王国维“无我之境”的阐释往往脱离《人间词话》这一文本语境,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或是西方理论资源为指引灯甚至为目标,断章取义地进行生发,而忽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原文表述和总体审美取向。笔者认为解释文本不能完全以解释者的“先见”来代替或歪曲文本语境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存境域,对《人间词话》还原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切实地理解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说。回到文本本身才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3.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相似文献   

6.
一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自己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是比审美趣味更自觉的一种审美评价。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评价它的审美对象的。鲁迅的审美理想是“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微型小说是以微小的篇幅叙述细小的生活片断来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善于以各种“审美场” 引起读者美感的文学样式;“审美场”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容相汇、同构同化的最佳审美现象与最佳审美境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是它的三个要素。而微型小说以审美场见长。  相似文献   

9.
从“新文学作品”角度研究图文接受的差异性,将图文接受者——读者分为三类:语言文本作者、图像文本作者、普通读者.语言文本作者面对“图文本”时丧失了话语权,消弭了对“文之意”的掌控,同时又对“图文本”持有“愉悦”和“失落”的态度;图像作者作为语言文本的第一读者,是将其外化成“图文本”的“实现者”评述者”观察者”和“表演者”.广大的普通读者,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对象的增加,从读字到图文的结合,必然会引起阅读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山水诗的语言探索吕家乡我们的先人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传达的经验是不断积累又不断变更的。唐代山水诗人善于体味山水之“境”,并善于将这种体味物化为高雅的意境化、陌生化的语言符号系统;宋代山水诗人则善于体味山水之“趣”,并善于将这种体味物化为雅...  相似文献   

11.
散文教学论     
散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启发学生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与艺术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散文的线索教学是“审美”与“取义”的重要途径。赏析意境主要是“展现画面”和“缘情析境”。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习语言的表现力。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能单凭传统的“味”来解曹雪芹的“味”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向读者宣称:“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来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并特别点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的,“味”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特别强调的美学概念.他不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要有健康的审美趣味,而且强调当《红楼梦》送到读者手上以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也必须是善于解味的人.那么,曹雪芹所强调的是怎样的“味”呢?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易经?包含着大量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智慧,蕴藏着华夏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是中国美学的原始生发点。其中以“乾坤”两卦所代表的阴阳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易经?“坤”卦的阴性思想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女性崇拜,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些论家立“神刚逸柔”之论 ,未为确论。“逸”之“柔”并不会必然引出其对立面“刚”与“神”的必然联系。“北宗”论家与绘画的审美追求 ,与《文心雕龙·风骨》篇关联紧密 ,都属于“势”体系的刚性美系统。在绘画中“逸品”的生发、成熟 ,也正是刚性美系统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游境发微     
自然美的研究是旅游美学的重要课题。在山水旅游活动中游人的游境的生发和创获,是旅游美学中的最高审美层次,也是古今游人在山水观光之际所追求的审美极致。游境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美学、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共同研究的对象。本期“美学”专栏中发表的阎凌、李明生的《游境发微》一文,只就“游境的界定”、“游境的生成”、“游境的美学特征”、“游境是第三自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期能引起对此问题有兴趣者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经常用苍凉的眼光来看世界,她总能发现、挖掘苍凉,她的语言最精湛之处在于她很善于塑造意象,并且她所营造的意象总是带有幽冷险隆的“丑”。她善于抓住这些核心的“丑”的意象,加以反复锤炼,形成新颖别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庄子基于语言表达难以穷尽“道”之真义而提出“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强调一种随性自转、自性自适、自然无心之言,既不可执著于有形之物,也不可执著于绝对无象。“无言之言”呈现为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而非对语言的工具性、客观性利用;凸现出美的言辞决不是美本身,于创作、体验与欣赏过程中生发出鲜活的、生成性的言外之意,才是真正实现审美活动的标志。这种特有的言意观为庄子美学造就了开放、自由、无限的话语意蕴空间,对传统文论“言约旨远”、“无中生有”审美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的新闻报道视角,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平视”。正由于是“平视”,都市报才会“坐”到读者中间,才可能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这就决定了它的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并由此生发出了服务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