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五四乡土小说的勃兴,与社会文化转型有关,也是新文学自身的期待与选择.五四乡土小说起势不凡,所表现的地域文化色彩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艺术上则以三种范式互补共荣.而爱恨交织的故乡情结,大大丰富了五四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有效深化了作者思考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思路从何而来?新思路能否被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关键在于新的人.西部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和客体.而人是生活于一定文化中的人,新人要从西部文化的改革与创新开始.  相似文献   

4.
士族·文化·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日渐边缘化,士族"经明行修"的文化教养遂转化为玄学的"风度"及对文艺的爱好,使之成为士族的行为模式。士族要维系文化世家的地位,就必须随着文化之演变而演变,而文化以士族为载体,就必然打上士族的印记,其中文学又与文化作同构运动,由是形成士族、文化、文学三者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化即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文化力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艺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消费与文艺欣赏、文艺接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各种形式的文艺消费中必然包含着文艺欣赏的成分.在商品文化语境中,文艺欣赏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商品消费.但文艺消费和文艺欣赏、文艺接受的内涵、外延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所体现的艺术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研究视角更大为不同.文艺消费的涵盖面要远远大于文艺接受、文艺欣赏,它显示了一种,也需要一种更为广延的视野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潮流迭起、流派纷呈的景象。后新潮小说是一个讲究“文体实验”的特殊流派。本文从创作流程上考察了其文体的特点及意义 ,是对新时期小说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和郁达夫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是对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一种重要贡献.同样是基于敏感的心灵对时代的感应,苏曼殊小说中的情爱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而郁达夫的是个人的、心理的、以情欲为基础的,古典言情小说中的"情-礼"矛盾转化为内心的"灵-肉"的冲突.同样是高张个性主义的大旗,但苏曼殊侧重于本体意味上的"性",显得高洁脱俗;而郁达夫强调世俗的"情",显得愤激凌厉.  相似文献   

9.
悖论性的叙事是鬼子小说创作的重要哲学叙事视角。在小说中,鬼子常用朴实、冷漠的笔调叙述20世纪末凝聚在家庭内部子女对父亲情感的眷恋与背叛。这种悖论是现代化文化处境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哲学思考。鬼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冷静的边缘性思考:20世纪末中华民族生存的艰难和人类心灵痛苦的挣扎。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内涵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又有存在矛盾冲突,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相当复杂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但是由于文化只能学而知之,所以决定了文化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教育与人,使人类文化得以传递、保存和延续.本文从文化与教育、教育与人、文化与人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对社会的演变与人的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水经注》中的“成纪水”和“成纪县”记载的研究,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探究了古成纪县治地理的变迁及其原因,论证了伏羲文化的起源地与古成纪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甘肃地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符号中的一个超级能指,历史与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小说”是“史性”与“诗性”的交织融合,不同的历史观深刻影响着“历史”进入“小说”的过程;“怎样现代”与“如何文学”,即小说家对于历史题材的“深度艺术加工”,则最终决定着“历史小说”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从实质上讲本应是素质教育;其根本职能与目标,本应是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作为基础的教育,其根本质能就是培养人才;人才是生产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因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高素质人才的特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教育,生产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均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都致力于对传统小说形式的革新,但各有特点.米歇尔·比托尔把绘画和造型技巧,尤其是把排印技术和音响效果等形式手段引进了文学创作,以新的表现方法和叙述手法间接地表现了他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一直备受评论界的重视,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文章从异化的角度剖析马丁形象,认为马丁是由于无法与异化的自我相认同,无法抵挡异化感的侵袭才选择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