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译学界一直存在着"形不必译","形不可译"的说法,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说法逐渐被换否定.本文首先分析了形式对于某些语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形式再现的必要性.同时借用关联的翻译理论,说明形不是不可译的,即使诗歌的形式也是可译的.在翻译中,译作只要达到对原作的信度和效度的趋同,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格律诗英译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结合翻译实例论述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可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文章还着重分析与比较了该词的三种英译,阐述了中诗英译虽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但三种英译却具有再现意境、把握情感、锤炼语言、以诗译诗等特色,成功地译出了原作的风貌。本文还对中诗英译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指出译诗必须突出原作的意象、诗味,做到用地道的译语再现原语和以诗歌形式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珍品。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造成的文化障碍,在目的语中再现原作的文化精神和美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是文学史上的瑰宝。然而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二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要将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文,让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同样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更是困难。文章从诗歌内容、音韵和修辞手段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从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结合翻译实例论述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可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立足忠实,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他指出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但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所在,不是做到和原作相等,而是做到在本国语言里相当于原作.他的诗歌翻译很好地实践了他的翻译思想,忠实再现了原作的风姿与神韵.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翻译诗歌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忠实再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相关因素——情感、形象及韵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译诗的关键在于译其神,译其美。翻译诗歌不能只拘泥于原作表层的文字结构,需发掘原诗的意境,使原诗神韵再现于译作中。汉译英诗在无限接近原诗音、形、义的同时,应讲求音美、形美、义美,传递原诗的精髓,实现忠实性的创造,再现原诗的美学意义。译者在深刻领会原诗文字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其原创精神,力求译作与原作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诗文的英文翻译是一门艺术和学术的综合体。"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因为翻译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红楼梦》诗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但著名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翻译使我们大开眼界,值得欣赏。  相似文献   

15.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中,深入、全面、精确地理解原诗,把握作品基调,攻克原诗难点,了解原诗精华,是成功翻译的第一步;字斟句酌地表达,以求译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形神兼备地准确再现原诗,是以诗译诗追求的目标。根据语义学与语篇学理论,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推敲李白的七律名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英译诗,努力再现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探索成功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叠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在许钧的翻译三层次论及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诗英译的大量实例,探讨在古诗英译中如何再现叠字营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诗歌的音韵美可通过头韵、腹韵、拟声词等功能对等手段予以再现,而在再现叠字创造的意境美时,译诗应为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达到与原诗相似的韵...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变化等翻译方法,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19.
"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对翻译风格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泽风格的诠释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是一门学问高深的艺术.翻译风格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褒贬好恶,因而不能掉以轻心.译者唯有在翻译时正确把握原作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悉翻译风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保持并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艺术地缩小与作者思维的差异,在译文中通顺地、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难度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文化等翻译,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