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其词句奇古,文无标点,加之全书为语录体,不得以上下文分析语意。又兼遭逢暴秦焚书之祸,难免讹误衍夺,故自秦汉以降,《论语》多处存疑,众说纷纭。古人行文不加标点,要正确解读作者意图必须句读正确,《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条,因其句读不同,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历来为学者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如下六种句读方式:句读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5:民可使,由之不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5处关于樊须(字子迟,也称樊迟)的记载,内容如下:第1则,《雍也》第22章:攀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则,《颜渊》第21章:攀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  相似文献   

3.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文章还指出,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是“王法”,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威,民众是经过官吏的中介得以知晓“王法”的,因此,社会权威的确立,都是“以吏为师”的,一切政令教化都从官吏那里开始布达于社会民众,不论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还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都是由官吏来执行的,而官吏们能不能首先据德守法,就成了“王法”能否贯彻执行的关键,所以说,依法治吏是执法治民的起点。中国历史上出于这个思想,把官吏比之为“民之父母”,作为地方长官应以“民之所好好为,民之所恶恶之”。同时,代表王权的法律对于不能辅佐王权…  相似文献   

5.
对《论语·泰伯》中的第九章“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译注提出疑义 ,探讨了疑义产生的原因 ,指出疑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后人“断句”错误 ,文章还指出 ,译注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 ,才能得出合乎作者思想体系的译注。  相似文献   

6.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对这两句话,宋邢炳《论语义疏》注为:“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后来一些注疏家,也多半是补充这种说法,大致不外是说:老百姓愚冥,只可使他们遵照政令去做,不能使他们明白道理。人们可能容易设想,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封建主贵族统治的时代,政治思想又倾向于保守,发表这种愚民的言论,该是很自然的,前人的注疏,也该是可信的。但是把孔子  相似文献   

7.
《论语》注释,汉魏以来纷纭繁杂,直至清末民初,一直不衰。值得注意的是:千余年来,众多注释者们,对《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章,不仅倍加推敲,而且各说不一,甚至对立;历代许多政客,也常以此句为据,推行愚民政策;“四人帮”大搞别有用心的所谓“批孔”,也曾捉住此句,恣意歪曲发挥。可见,对《论  相似文献   

8.
“和合”一词最早见之于先秦典籍,如《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合于百姓者也。”(注: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管子》中曰:“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墨子》中曰:“内者父...  相似文献   

9.
《回族人物志》(元代)举正吴建伟(一)《回族人物志》(元代)卷三《赛典赤纳速刺丁传》:“云南省规措所造金薄贸易病民,宜罢。”(见第39页)这里的标点和中华书局点校本是一致的。《续资治通鉴》(至元十七年)的标点是:“云南省规措所造金薄,贸易病民,宜罢。...  相似文献   

1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之说,加之现代语法指示,又证以郭店楚简,求得真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进而引迪我们对其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62章提出了“道者万物之主也”的主张,古今注家轻忽老子思想本质及《老子》文本实际,多将其解为“万物被道宰制”或“道是万物的主宰”。实际上,老子是反斥外力主宰万物的,《老子》文中也未有道宰制万物的语义表述。验之《老子》,“主”于修辞角度当用其本义(“微弱的灯火”),而于语义视角则应用其与“助”、“辅”共通之义(“相依相佐”),也用其与“职”、“掌”同源之义(“主动认知而作为”),而不应释为其引伸义(“主宰”或“宰制”)。“道者万物之主也”要义为:老子于乱世中将道比作黑暗中微弱的灯火,坚信唯有道才能真正辅益万物生发成长,助力乱世返璞归真,而在此过程中起主导或主宰作用的是万物或世人,而非工具或境界性质之道。这体现了老子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信仰唯有主动皈依自身本真才是万物或乱世之拯救正途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12.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13.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4.
说“道”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把一个人说过的话用作他的两句诗,仅有孔子独享此等殊荣。毛泽东学文化是从读孔子书开始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重视学习的思想、“敏于行”的思想,毛泽东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的有些思想,如君民关系思想、中庸思想,毛泽东是有取有舍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轻视劳动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毛泽东批判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7.
一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也是德治的基源 ,以德治国 ,中国特色 !《易经》“乾卦”《文言》云 :“群子进德修业。”《资治通鉴》亦言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都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仁德思想。《管子》言 :“德者 ,道之舍。”又认为具体事物是从“道”得来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把德作为哲学术语 ,使德成为“道”的依据和归宿。《道德经》更认为“道生万物”、祸福相倚 ,宣扬尊母崇柔、自然无为。于是有了山之德、水之德等等 ,道德文章 ,千古流芳。《左传》强调“仁政”就是“德不失民”、“务德而安民”的“德政” ,是为以德…  相似文献   

18.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既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毒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桐轮”,张守节《正义》云:“以桐木为小车轮”。“关桐轮而行”句则无解。《索隐》及《集解》于此句无诠释,历来学者及注家亦未闻有言及之者。良以事涉秽亵,君子所不乐道。然所谓“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者,并非望文即知其义,是以千载而后,此句犹是疑团。人所不道者,未必其义自明。桐,木之轻者也。以为小车轮,未知小至何种程度,设  相似文献   

19.
六、灵台《毛诗·大雅·灵台》五章章四句.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第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第三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第四章:虚“虞业维(?),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痈”.第五章:“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鼓逢逢,矇瞍奏公”.《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按:小序立说极谬,非此诗之旨.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儒”有教官、教师之义,但此义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失收,故今为之补。先秦时期,在诸侯国中传授专业知识、专门技艺的人被称为“儒”。《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德行”,指《周礼》中的“三德三行”(详后),属于道德行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艺。可见,师与儒都是教师,所不同的是,“师”是负责道德品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