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学著作《四溟诗话》(《诗家直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学阐释空间,对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建设也有较重要的裨补意义。谢榛论诗,首重感兴,主张作诗"以兴为主",不仅将"兴"作为诗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而且还视为诗歌能否"化境"的直接条件。谢榛论诗之感兴,非常重视其偶然性质,谓之"天机",而且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有着更具创造性的阐发,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建构作用。对于审美主体的修养和独特个性,谢榛有颇为全面的论述。谢榛认为好诗应该达到"浑成无迹"的状态,它并非决定于客观物色,而在于诗人的审美构形能力。谢榛还对诗中"妙悟"作了重要的发挥,认为其是养成诗人审美主体性的枢机所在。谢榛特别重视诗的整体审美境界,并认为其中应有内在的生命感和动态的神气,而这是具有幻境性质的,也是诗人之"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谢榛立足于诗歌的构思与创作,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其中的"兴"是指诗歌创作的欲望或冲动;"趣"是指化实为虚;"意"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是指诗歌的表情达意合理.诗之四格缺一不可,必须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3.
李国文先生请尊重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文<升沉不过一秋风>所借之"古",诸如谢榛的生卒、谢榛任"后七子"社长、谢榛被排揎出"后七子"的缘由、谢榛西走秦晋、谢榛死于李攀龙之前、与谢榛来往的赵康王和赵穆王等,不仅承袭了历史谬误,肆意发挥,而且独断臆测,随手编造,大有"英雄欺人"之感.借古鉴今之"古",应尊重历史事实,保持原汁原味,绝不可为佐证自己的宏谈高论,轻率地抄袭古人,甚至扑风捉影编造历史,以求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4.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5.
从"乐之"到"兴、观、群、怨",再到"君子博学于文",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中的创作动机、创作原则、设计作用、设计师素质等,均有重要的启示。孔子美学思想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应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和谢榛有着相似的诗歌创作渊源和创作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和"酿蜜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过他们在学古问题上各有侧重。对黄庭坚和谢榛的诗歌创作观做一番探讨,将对诗人的接受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榛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谢榛驰骋诗坛60余年,至今,其著作刊行虽已3 7种,但仍显不够。从学术发展史角度看,聊城大学李庆立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着手谢榛研究,其时学术界对明代诗文仍极少涉猎,而对前、后七子的诗文创作及理论主张,更时或存有偏见,对谢榛其人生平际遇和诗作诗论误解良多。失误待纠  相似文献   

10.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小说以其"北极村童话"式的世界、散文化的笔法、忧郁的情怀等构成的开放文本而独行于世.<采浆果的人>延续了这一特征,并使其艺术性与审美性更加纯粹化与个人化.小说中的风景是北国特有的,也是意境的支撑;人物仍然是开化不够,却坚韧而朴素;语言由悬念句子铺就,弥漫着自由与散淡.正是这种坚守造成其文本的特异性,同时,也造成自我复制.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以简约、洗练、内涵深刻的独特文风雄踞美国文坛。《雨中的猫》是一篇体现这一风格的短篇小说。从叙述角度、违背“合作原则”的人物对话、重复、象征四个方面对《雨中的猫》进行分析 ,可说明其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及对“冰山原则”恰到好处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钱基博的《札记约纂》别开生面地从文章学角度对《札记》进行了解读,这是创新之举.他认为《礼记》的写作好在三个方面:一曰选字造句之妙,二曰关键筋节之法,三曰谋篇命意之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众多金陵怀古的词中挑选出炯、王安石、周邦彦的作品,从词句、结构、技法、意境、风格等方面,分作题,予以赏析。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考订了所选作品的分片与断句。并依据语言结构原理,对这三首词中的一些语句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还表述了作者对这三首词的内涵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析了彭德怀庐山上书的主要思想动因 :他对“大跃进”谨慎、怀疑的态度为其日后上书奠定了思想基础 ;他在故乡之行和东欧之行后对“大跃进”严峻形势的深层反思 ,是其上书的主要因素 ;对庐山会议前期纠“左”不彻底的深切担忧和不安 ,是他秉笔直书、直言相谏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王闿运在五言诗创作实践中非常重视对魏晋诗歌的模仿,他的模仿观建立在对诗有“家数”“格调”的认识基础上,王闿运平生模仿最为用力的是其所谓的谢诗格调。他对于魏晋诗歌除了对原诗词句层面的模仿外,更为重视模仿诗歌的写作技法。王闿运对魏晋诗歌的模仿行为在五四时期招致很多非议与批评,他模仿的宗旨其实是为了探究诗歌的“古式”与古法,最终是为了“治心”和修养自己的心性,与受强调创新的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五四时期文学评价标准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讲究"吟风弄月",陶渊明诗文便有歌咏风的特点.本文试从陶诗文咏风的角度,把陶诗文中有关风的句子,分为若干类别加以剖析,勾勒了他十种不同的"风"词,四种针对风的特定的状态和环境来写的样式,三点写出这么多"风"词的原因,以及陶渊明咏风的六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艺的情感本质认识,郭沫若在抗战史剧的题材处理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题材处理的原则,即情感体验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的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普通生活情感体验、"革命受难"压抑性情感体验、文化战斗激情等情感因素对史剧题材处理有着重要意义,对他史剧的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也起到了根本作用。对于这一原则,郭沫若在他的史剧创作理论中将之总结为"兴"的史剧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20.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