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传统工艺,凝聚了黎族独特的文化精髓,承载了黎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体现了黎族女性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是海南黎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开始越来越注重民族地域元素和符号的使用;而当前海南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岛。在新形势下,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黎锦更应将其民族文化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掘其极具价值和审美的民族元素、形象符号,不断创新,创造性的应用,才能在现代化社会中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梦 《山西老年》2014,(9):50-50
黎锦,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制作精美,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黎锦的服饰主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等,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珠宝、云母片、贝壳片等装饰,堪称绝美。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工艺分为四大类:纺——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  相似文献   

3.
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锦是黎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纹样是记录黎族社会历史的重要符号语言,它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蛙纹纹样。蛙纹纹样是黎族早期社会蛙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一方面体现出青蛙强大的生殖力,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仪式化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4.
海南黎锦织造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它既是黎族同胞日常穿着的衣物,也是一种精关的艺术品.随着机织布的普及,古老的黎族织锦技术日渐没落后继乏人.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在近年来致力于黎锦技艺的研究发掘和市场推广,为使黎锦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能得以发扬光大流传于世.文章就海南黎锦这一文化和艺术传统在设计学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并对黎锦艺术设计在当今市场上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黎锦筒裙纹样是记录黎族社会历史的重要符号语言,其中蛙纹和人形纹是其核心纹样,黎锦筒裙人形纹包括蛙姿人形纹、具象人形纹和简化人形纹三种形式。人形纹是黎族早期社会祖先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所体现的内涵包括对人自身的崇拜、血缘崇拜、英雄崇拜等,从中可见早期黎族社会从图腾崇拜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对潭溪社区民族识别进程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层面上的民族分类与地方性的族群分类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冲突与新旧交替,而是彼此之间的博弈与互惠:一方面,1949年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层面上的民族分类是历史更为久远的地方性族群分类在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另一方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差异,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前者以制度性的分类取代了后者文化性的区分,使民间流动、开放的族群边界被官方固化、封闭的"民族"身份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对大陆族群研究历程进行回顾,透过民族和族群争论的表象挖掘族群理论与民族理论的本质差异,认为族群研究对不同族群间的共生和合作关注不够,暗含了不平等、分化、排外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的"‘同'中取‘异'"的思想,更加体现其主观认同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而中国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民族研究注重引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之精神,至始至终贯穿着在多民族的"异"中求得"大一统"的"同",更加体现其重根源,顾大局,讲包容的特点.文章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讨论族群研究问题,针对族群研究的偏激和泛化倾向,指出在中国语境中应该慎用"族群",从而正确对待族群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10.
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其共同特性"是由它本身显露的,或者是被认出来的",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就研究族群问题而言,藏彝走廊民族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重塑大国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它产生于青年毛泽东立下的远大志向,即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为全天下痛苦的人免除苦难,谋幸福;形成于毛泽东为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辛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功业、著作和文章中。毛泽东精神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每一位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李升平的杂文是当代中国杂文界的特色景观。作为“党风记者”的李升平敢于直面现实,带着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对假、恶、丑的东西进行无情地曝光,其“锋芒”所向,可谓之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浸透着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平民情结。李升平杂文的讽刺艺术,能够让形象说话,通过真实的、典型的讽刺对象,寓意讽刺使其达到应有的生动性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3.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5.
漓江流域地名记录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如实反映了流域地区山川、动植物、矿产资源和自然现象等地理信息和人民生计方式、生产关系、民俗生态和民族信仰等人文情况,是漓江流域民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生成关系的呈现。在漓江流域行政区划名、自然村寨名的选择和变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史信息,集中体现了漓江流域人民的民族生态观和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不仅可以为当下乡土诗的类型化写作提供有益的镜鉴,还可以藉此反思一些深层次的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对性行为的调节不仅仅是刑法中的三条规定,涉性的法律贯穿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等法律中,国家行为与风俗、道德等共同干涉性行为是不会被改变的,改变的只会是干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与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不同国家的两个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的生活经历迥异,创作道路相似。她们的经历是时代和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精神宝库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