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求美、求乐、求健康的愿望日益增强,掀起全民健身高潮就成为一种必然,于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广场舞就应运而生。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体、以健康向上的表演内容、以热情欢快的艺术风格来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是广大群众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大众化集体舞蹈。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而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又都是这些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和生活斗争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创造了悠久的和饶有情趣的传统风俗习惯。它丰富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历千年而不衰。特别是春节,更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传说有些伴随春节的活动,从周代就已经开始了。只要我们稍一回想儿时过春节的欢快情景,就会不禁油然神往,它可以产生一种近乎神秘而又迷人的吸引力量。这种力量正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欣赏     
(一)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美。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美呢?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人们满足自身对美的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一种重要方式。生活中固然有美,但,那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文学作品中的美要更为丰富、集中、强烈。因此,文学作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食粮,欣赏文学作品,也就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地区最重要的歌舞文化活动,是秀山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灯调则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歌舞中演唱的歌曲.春节闹花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内容最丰富,也是秀山人民最多参与者的一种活动.起灯、迎灯、跳灯、观灯、参灯、闹花灯、闹元宵、送灯等各环自成章节,多彩多姿,精彩无比.  相似文献   

5.
尚美之路     
林灿一家都是艺术家,这次展览是林灿和他的子女、女婿安斌,三代六人的作品,可谓异彩丰呈,琳琅满目。这些作品的展出,表达了林老一家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美、探索美、创造美的精神,一种特有的家的文化。 艺术源于生活。林灿先生的艺术之路,就是典型的草根文化。  相似文献   

6.
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决定了延安精神是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精神;延安严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延安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共产党崇高的理想决定了延安精神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战的今天,我们要发扬延安精神,培养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忧患意识,坚持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语文课中作为主体教育的教师应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生活经历和性格极为特殊的作家。他的乡土小说把美和爱推向极至。他以现实主义方法在深层次上展现了湘西人原始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题材上 ,一方面反映了在闭塞的湘西环境中 ,生活在底层人民的质朴、善良、勤劳的人性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严酷的古代遗风、封建迷信、家族统治、兵匪为患给人民的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造成的哀痛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共忆年味儿     
《北京纪事》2015,(3):4-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10.
剪纸艺术是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民间美术之一,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实用艺术。它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剪纸艺术是创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的直接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率真至美的艺术形式。论文主要从剪纸艺术的寓意之美、技艺特点、构图特征、造型艺术、色彩之美等角度对剪纸的形式美进行论述,体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年画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研究年画的历史却不到百年。目前研究者大多限于研究各地木版年画的起源沿革、兴衰经历、艺术特色、刻版技法等等,对年画的文化价值和对黎民百姓的教化功能却鲜有触摸。其实,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纪史载道的文化功能和培养民族精神与个人优秀品德的教化功能。在纪史载道承传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灵魂的过程中,年画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这一绘画体裁,有它自身的美学原理。从民俗学、人类学来看,它留有人类早期巫文化的部分痕迹,是部分巫文化的绘画表现,有助于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文化。中越民间文化之比较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女娲是中华母亲神 ,越南也流传 ,但“越南化”了。“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性的。采录最早的是唐代学者段成式 ,采录了壮族先民李士元讲述的《叶限》。 2 0世纪广西学者采录到壮族《达稼和达仑》、京族《糠妹与米碎姐》 ,越南留学生采录了越南故事《糠妹与粞姐》 ,几篇故事极具可比性。越南阮朝诗人阮攸 ,出使中国后 ,把明末清初小说《金云翘传》改编为同名越南民歌体长诗 ,长诗流入民间 ,化为故事 ,流入中国京族 ,广西学者采录到《金仲与阿翘》 ,这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硕果。越南采用中国农历。中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间相同 ,节日活动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民间关于“年节”的传说尤为丰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十个“年”之传说,从时间和仪式来看,均包含着诸多的传统习俗及其民族的信仰内涵。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么,至今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认同。笔者认为,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的"生生不息"的意识,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民间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始终没有得到人文学术界的阐发和重视。因此对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胆是,一些不法之徒盗用民间文化的名义,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这种种行经,则与我们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分析西江苗族鼓藏节与区域文化差序格局的关系,并从性别和权力的角度分析贵州鼓藏节传承主体的不同角色和地位,透过鼓藏节解读西江苗族独特的社会性别文化,同时探讨民族旅游业背景下鼓藏节民俗文化发生的变迁。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以尊重民俗传承主体的族群、文化等观念为前提,以保护民俗文化内核本真性为基点,并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嬗变中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9.
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 ,并赋予了它多重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在这些特色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原始信仰遗留特色 ,农业文化特色和爱国主义特色 ,它们共同构成了端午节民俗活动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