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论上,隐私政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网站信息实践的通知,基于该通知,用户可以根据其个人隐私偏好,选择是否使用网站或在线服务,在极大赋予个人信息自主决策权的同时,有效地维护个人信息。然而在我国实践中,隐私政策作为一种公平的信息实践,并没有被认真对待。其本身因为存在诸多桎梏,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保护,例如隐私政策语言描述含糊不清、可执行性存在争议以及因为版本前后的不一致而导致的效力问题等等。隐私政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以满足用户的合理隐私期待为目标,并结合我国相关规定构建起本土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从而推动和加强我国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隐私权之隐私范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隐私权已是众望所归 ,但是基于各种原因 ,人们对隐私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偏差 ,这不但影响着目前隐私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同时也会造成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冲突 ,所以 ,隐私的范围界定是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总结传统隐私范围的学说基础上 ,比较分析中外学说的区别 ,结合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将网络隐私归纳为四种 :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信息 ,个人活动与私事 ,个人领域 ,其他涉及个人生活安宁与秩序的隐私 ,并提出详细的阐释与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数据在变得更易获取、更有价值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加脆弱。相应地,有关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依然较为零散,一系列关键问题亟须探索。通过阐述消费者隐私悖论的形成与化解,梳理消费者隐私保护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顾客、技术、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问题,构建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的整合框架,并揭示出未来的七个重点研究方向:(1)辨析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构建隐私应对行为合理性的评价标准;(2)基于多个视角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化解策略;(3)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担忧影响隐私保护行为的条件及情境范围的深入考察;(4)进一步深入研究消费者隐私素养的衡量、形成及培育机制;(5)深入考察消费者隐私疲劳的前因与影响机制;(6)综合考虑各方责任与利益动态平衡,突出协同作用,深入挖掘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7)扩展消费者隐私保护的跨文化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交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即时性、透明性和繁衍性,网络社交隐私泄露的表现和途径主要有个人网络用户、社交网站公司和黑客攻击等。用户在网络社交时应当树立保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网络社交的道德建设应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数据化与数据的隐私化相互交织,个人隐私边界日渐模糊。传统对于隐私、数据的“粗粒度”保护策略已难以匹配当前高度解析化的“微粒社会”,隐私保护与利用隐私换取便捷生活的悖论进一步凸显,人们的隐私焦虑愈发严重。研究基于数据多粒度探讨隐私差序保护,将个人数据以“人格价值”“敏感程度”与“社会属性”进行分层、分级,明确隐私保护与数据合理使用的价值序位差异及边界,并根据不同层次粒度之间的序关系,赋予用户真正的管理权与使用权,让隐私保护更具针对性,数据管理更具效益。  相似文献   

6.
隐私保护的法律设计是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统筹考虑我国数字产业的未来发展,平衡好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合理设计法律和政策尺度.借鉴隐私保护视角下,在数据治理中,美国、欧盟、新加坡的做法,提出完善我国隐私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也愈加注重,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隐私权随着隐私伦理的发展而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障。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隐私伦理价值因虚拟空间的存在而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我国目前在隐私保护的相关研究,以及对隐私伦理价值的研...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倒逼"隐私—搜查"相关法制的变革。首先,网络时代数据隐私的兴现增扩了隐私体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应继续甚至强化传统的隐私保护。法律在强调隐私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限度,警惕保护过度膨胀,应以风险视角的隐私观取代传统的保护视角的隐私观,情境式地规范判断保护的必要性与强度。其次,由于隐私权的宪法地位,隐私干预只能交由《刑事诉讼法》的搜查法制。在网络时代,搜查对象由有体物向系属无体物且可远程调取的隐私数据延扩,搜查构成应由财产基准向隐私基准转变。最后,由于网络时代现行犯的紧急情况可能表现为物理空间距离间隔的非当面性,更应实质解释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紧急搜查条款,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43条的出台,明确了网络平台隐私政策制定中公开征求意见的合法性。隐私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有别于传统法律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它实质上是新型元规制工具在网络平台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隐私政策公开征求意见发挥着补救知情同意规则失灵、提供用户参与途径,丰富外部参与渠道和凝聚多方智识的功能和作用。结合《互联网平台及产品服务隐私协议要求(征求意见稿)》的指引,隐私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构造成为规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起草说明、方式、时间等公开发布机制,二是构筑隐私政策回应方式、用户获得回应确权等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构在其传统的价值观上,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集团主义是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西方的某些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日本也备受推崇。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交织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也非常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发展,网上购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的方式,它以其快捷、方便、节约等优点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实惠,但同时消费者在购物时也将自己的隐私留在了网上。因此,如何保护网络中消费者的隐私权成为法律界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中国人的隐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非常看重隐私,尤其是看重群体隐私,这是其隐私观念独特的民族性。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隐私观念与西方人的异同,批评某些论者否认中国人有隐私的论点;指出中国人隐私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圈内外和圈外人的二分法是确保群体隐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大课题。当前,人处于技术化生存状态,作为人的自由、尊严和存在价值体现的隐私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和技术的关系。本文从哲学、文化角度对“隐私”进行了全方位的学理分析,探讨了技术化生存对隐私的影响,并认为应正确认识技术的价值,保护隐私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隐私计算,在利益驱动下,对于多数隐私信息,中国公众隐私敏感度有所降低;基于隐私忧虑,即使存在利益诱惑,中国公众对某些隐私的敏感度反而有所提高。对无利益模式下隐私和有充分利益吸引力模式下的隐私认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12种敏感隐私,并将其他17种一般隐私划分为较为关注、一般关注和不关注3种。中国公众对通讯隐私、生活隐私和人身隐私敏感度较高,年龄、学历、性别对隐私敏感度产生影响。对于敏感隐私,采取严格的事先同意原则;对于一般隐私,采取选择退出原则。应该在隐私相关立法和自律规范上给予弱势群体柔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网络隐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要解决网络信息与公民隐私的日趋激烈的矛盾需要多方面措施的完善和技术的更新,并指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概念的模糊和复杂,导致理论上的许多批评和质疑.但是,否定和反对隐私权的论断,缺乏说服力.隐私权既与其他权利相区别,又以特定的隐私利益和隐私需求为基础,具有共同的权利基础.尽管无法完美地界定隐私权,但是作为一般人格权向具体人格权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中度抽象的名词",隐私权具有独特的作用领域和价值基础,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视角下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评价及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随着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脆弱性愈加凸显,首要问题就在于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文章以人肉搜索现象为视角,全新评价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研究认为完善相关立法并最终推动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是应对形势发展的上策。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用户借阅资料保密涉及到图书馆借阅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读者隐私权的问题,是图书馆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从高校图书馆用户借阅资料保密的重要性和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怎样才能做好用户借阅资料保密工作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隐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个体隐私是通过隐私权得以实现的。隐私的特性具有哲学与文化意蕴,隐私分类的多样性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多元性。隐私体现了人的个性、自由、人权和价值,也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化渊源。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使隐私出现商品化和异化现象,社会道德与法律界定了隐私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