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法国当代一位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对文本的"直观"和"体验",着重探讨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范畴.他还继承了加斯东·巴什拉的主题批评,从文本的表层"现象"(主题)分析入手,努力寻找文本深层的主题网络.读者(批评家)在文本这个客体中与作者相遇,在感觉和意识世界中进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由此把握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论自由的读者——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着重强调了文本世界解构后的读者的自由,认为在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后,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与自由,可以随意对文本进行肢解,进行可写性阅读.巴尔特的"自由读者"将导致"文本之死",导致整个文本世界的崩溃.读者的自由应该有所制约,任何自由都是有限的自由,纯粹的自由并不存在(梅洛-庞蒂).读者在对文本进行自由肢解后,其存在也受到威胁,这正是解构主义"非中心"化后的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困境之一.  相似文献   

3.
言不尽意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言不尽意所造成的语言的困境,可以从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多意性、语言的私人性和语言的文化性等方面来理解.在作家方面,呈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文本方面,呈现为意义的无限复杂性使作品常读常新;在读者方面,呈现为文本的不确定和空白引起的读者想象、读者与文本产生时代文化的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设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言不尽意"在作家、文本、读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效果.给作家赋意、文本表意和造意、读者接受提供了一个包容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  相似文献   

5.
安贝托·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阐释的无限与有界.阐释的无限开放性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这一知名学术著作中.艾柯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提倡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过程应积极参与.然而,随着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等解构主义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批评方法的激发,在阐释实践中读者阅读文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呈现出了"无限衍义"的情形.针对此现象,艾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明确提出应该为文本阐释设定某种界限的理论,力图为阐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书画"艺术一直拥有深厚的品级传统,并形成品级形制。作为新文类的现代诗接受,一直以来却受着诗与非诗、诗之好坏的分歧困扰。把握现代诗的接受品级,关键是把握好文本客观性与接收主观性的辩证统一,过分偏斜文本中心或读者中心的做法,都会造成新的纠结。与其喋喋不休怂恿相对主义的混乱,毋宁尝试某种可能性"出路"。"品级坐标"的纵向轴列,抽象着文本的客观物质性——由诗质·诗语·诗形,构成文本的形式化结构,相对客观恒定;横向轴列则通过"心动"(感动·撼动·挑动·惊动)的细化响应,披露其主观的接受效应(独立或混交),形成在原创性标高投射下,围绕"心动"的品级梯度。人们或许可以依据这一内化的"游标卡尺",应对现代诗文本的接受现实,也于此对应古人在艺术裁定上积累的"五品制"。品级序列的重任:首先是区分"是"与"不是"的界限,接着再进入好与差、高与低、优与劣的检视。  相似文献   

7.
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的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问题,是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本源的问题,即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的理解生成的还是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第二个方面是同一性问题,即读者的理解能否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对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构成了解释学上的不同理论派别.本文坚持"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和文本意义的可理解性立场.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它执着于心理真实的开掘,使文本中的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异常激烈;它以日记的形式和"不完全叙述"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参与,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声音";而文本所代表的"作家话语"又同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声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9.
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与英国学者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强调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即根据文本类型采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旅 游在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两项功能是信息性和诱导性.信息性是前提,诱导性是最终目的.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解读接受美学的“二个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兴起于欧美文坛,其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研究成为阐释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关系的一派新论.它将读者推向文学研究的前台,成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西方文论尤其是其后兴起的"读者反应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该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进行解读,可以重新构建一个"三文本"的文本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什么”是在确立“某种东西是文学”的观念之后对文学所作的系统解说,但文学观念的确立受到时代与地域的严重制约;而“什么是文学”则意在追问:在任何以语言为工具的言说方式之中,什么样的言说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它要求对文学作一纯粹先天的判断。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具有交流与传达的基本功能。根据交流与传达的基本要素,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天普遍法则:(1)说不可说,必然是譬喻形容,而以警拔脱俗为上。(2)说不易说,必然是铺陈描述,而以尽而不汙为上。(3)说不能说,必然是隐晦含蓄,而以微而能显为上。(4)说不屑说,必然是绚文巧饰,而以夸而中节为上。文学不是非功利的,根据文学的言说动机,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验范畴体系。而文学范畴内部的概念中介性是文学逻辑演变的内在根据。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言说,所谓“魏晋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缺乏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3.
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讲故事人有时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他是隐含作者戴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事人。但有时隐含作者让受述人与第一人称叙事人享有共知信息,使某些人物处于弱势,叙事产生戏剧反讽,叙事人有讽刺性质。而当隐含作者让叙事人在讲故事的同时无意中暴露自己的各种短处成为不可靠叙事人时,隐含作者就具有讽刺性质。第一人称叙事人难免孤陋寡闻,但他和读者近距离交流,使读者领略尘封久远的历史。第一人称的有限性被隐合作者用来挖掘与叙事人之间的差异,构成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何为“隐含作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然而西方学界却对之加以"单向"的理解,这引起了不少争论和混乱。西方学界的误解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布思本人在近作中对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的论述。本文追根溯源,阐明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探讨其在历史上不同走向的变义,旨在纠正误解,梳理混乱,以便更清晰地看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在继承前人美学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神韵说"这一理论主张。其理论的基本美学焦点包括:1."诗以达性,清远为尚";2."余味论";3."天然入妙,不可凑泊";4."妙悟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迎合了清初文坛要求改变诗风的潮流,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相对的"读者"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读者.高校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不能动摇."人本管理"的基础是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读者第一"是"人本管理"的前提."人本管理"是"读者第一"的深化."读者第一"是"人本管理"的最高或最终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活动对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戴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创作初期一部成功的中篇小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引发了读者的广泛讨论。运用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将作品文本中的读者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分为语言的缺省和模糊性、情节的缺省以及特殊的叙述视角三类内容进行举例分析,肯定其对实际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引导作用和读者的阅读活动对文本意义实现的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债信文化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文化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就是要建立全社会的信用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债信文化和契约文化.针对中国缺乏而又急需债信文化的现实,开放民间金融和民间信用,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放弃政府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隐含担保,清除债信文化的形成障碍,已成为建立和发展债信文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 ,“我”和“我们”显然有区别 ,但在很多情况下 ,“我”会悄然向“我们”滑动 ,使话语的含义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从修辞学理论来看 ,将“我”和“我们”混合使用 ,或者说在这两者之间滑动 ,修辞效果可能是比较好的 ,相对而言 ,完全把“我”隐去 ,只使用“我们”,尽管可能强化修辞效果 ,却可能败坏认同  相似文献   

20.
弗莱提出的"三角形"批评说,即探讨作者、读者、批评家与文本的复杂关系。首先,文本生成是个"胎生"的过程,一旦生成,它就和作者处于关联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关系中。其次,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与文学文本进行"亲切的接触",与文本"打成一片",并完全融合。最后,批评家的任务是还原文学文本非功利的、自成一体的形态,他不局限于单个的、封闭的自足文本,而是向"大文本"迈进,并以宽容的心态视其为体现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