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结构上看包括解释层面、信仰层面、策略层面等方面的内容。高校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态势是安全的,但宗教的互联网渗透也使得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敌对宗教势力、宗教网络舆情、宗教文化产品、网络宗教传播、教职人员对话和线上线下互动等方面的威胁,需要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御宗教网络渗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宗教扩大化是近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在民间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极端宗教思想也乘机钻宗教扩大化的空子,挤占合法宗教的空间和话语权,争夺合法宗教的信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基于关注宗教活动变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宗教扩大化的概念,分析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是将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和极端宗教思想分开来讲(事实上它们原本也不是同一个教派),就是为了便于理解,宪法中是如何确定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而极端宗教思想的非法渗透,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是对合法宗教本身的一种侵害.文中所提出的宗教扩大化是相对于合法宗教超出了其规定在场空间和本身赋有的修身职能而言的,是专指宗教在场的扩大化和宗教职能的扩大化.宗教扩大化对民众生活所涉及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度、法规等广泛的层面.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指佛教、道教传人之前保留在高句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原始性文化形态,这种原始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祭祀文化、巫史文化、禁忌习俗等内容,它接受了中华上古三代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影响着高句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赵志涵 《民族论坛》2012,(12):77-80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广泛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日趋重要,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宗教渗透防范机制也显得尤为必要。为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为大学生们提供以人为本的成长环境,建立高校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和高校相关部门的宗教渗透防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湖 《西藏研究》2006,139(4):36-43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化是中国国情对外来宗教的要求,是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而生存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趋势.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具备三种"适应",即适应中国政治需要,适应中国主流思想文化,适应中国民间习俗.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有三种情形,即潜移默化式中国化、救危图存式中国化、转相化导式中国化.研究此课题,对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第一,应该倡导多元通和模式,该模式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各个宗教和各种文化;第二,打破宗教鸦片论,建设温和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理论,从宗教层级论和冲突论转向宗教平等论、适应论及和谐论;第三,当代中国宗教理论模式应该是生态的、和谐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和温和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9.
宗教和迷信都是对自然的演说,二者无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理性与非理性的本源和转化。此外,宗教与迷信在具体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作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仅从宗教与迷信的二元素入手,对其理性抽象和具体形式两方面作一区分性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成就了宗教,宗宗教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社会,它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功能和积极作用,这也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无法替代的。盘点2012年国内的宗教热点问题,深入剖析各宗教热点的发生缘由、外部表现和内在本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宗教的发展规律、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解,对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疑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宗教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宗教的产生及其与巫术等等的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的学习,结合著名学者的观点,拟对以往宗教学说中关于自然与超自然的论述及其仪式、功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巫术间的区别,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区分宗教与邪教 ,有利于认清邪教的真面目 ,在实践中做到打击邪教 ,保护合法宗教。宗教具有“五性” ;而邪教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正统的歪理邪说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邪教“法轮功”是社会的毒瘤 ,人类的祸害 ,必须坚决铲除  相似文献   

14.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Current analyses of ethnicity and religion emphasise the subordination of the one to the oth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One line of research perceives religion as a resource of political mobilisation, while another conceptualises religion as the essence of ethnicity. As opposed to these analys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se two markers intersect and constitute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 centre on the ways Shas, an ethno-religious movement in Israel, mobilises hegemonic ethnic and religious markers of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MENA) Jews in order to construct its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analysis of Shas’s newspapers shows how, by suffusing religious traditions with ethnic meaning and marking an ethno-class collective as religious, Shas interweaves ethnicity and religion and resignifies their relation. This identity project is intended to redefine the symbolic boundaries of the Jewish nation and to redeem MENA Jews from their marginality. Intersectional analysis as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different ethno-class and religious collectives imagine themselves as sharing a common identity, illumines why particular identity markers are chosen out of the numerous existing categories, and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flexibility of social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广西,由于受社会性质变动的影响,宗教问题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这些转变概括来说,具有如下四个特点:“洋教”大举侵入,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民教冲突尖锐,教案时有发生;传统宗教仍然存在,并有区域性的兴盛;民间信仰异彩纷呈,参与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7.
麽教是以布麽为其神职人员、以司麽为其主要经典、以古麽为其主要宗教活动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麽教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当前麽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e debate on the Basque Statute during the Spanish Republic (1931–39) became an exceptional political myth in contemporary Basque politics. According to current political narratives of Basque identity, the traditional will to self-government of the Basque people was expressed during those years in a broad demand for autonomy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social complexity of the autonomy project, more related to religion than to ethnic conflict. This approach suggests that present concerns with Basque identity narratives undermine the historical parameters operative in the past, disabl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Basques.  相似文献   

19.
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几乎都与民族、宗教问题相关联。宗教问题涉入民族问题当中并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将对社会稳定、国际关系发挥长期的影响作用,各国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强宗教文化的交流,促进宗教间的平等对话,使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良性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