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呈现“本土化”趋势,及至20世纪70-8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日臻完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国母题的缺失、“身份”母题含义的流变、“关系”母题内涵的新建构。对此,以刘裔昌、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从不同方面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反映华裔作家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夹缝中的尴尬生存状况。在这种冲突中,他们或者和解,或者反抗、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文化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就是华裔作家对归属、两种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淋漓尽致的叙述,由此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无论是从中国移民到美的母亲们,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都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了.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本作品中的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并试图证明这些华裔女性为寻求,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家,作品题材等问题。由于美国华裔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使得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跻身美国文学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独特的美国经验。而早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主要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借此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误解,渴望美国白人理解、尊重华人。文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容闳和水仙花的作品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其中"重教"、"游子"、"报国"以及"和"等母题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弥漫着强烈的互文意识。在其多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后现代互文意义上的拼接,解构中国经典著作,再造华裔美国文学新传统,把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纵横双向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中国式人物———关公、花木兰、屈原和蔡文姬,考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式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差异。主要是因为中美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华裔美国人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使得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式人物在性格,性别意识,情感经历等方面虽然与传统中国人物形象有一定相同点,但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揭示作为“他者”文化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例,将"中国文化"为主轴,论述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在被美国文化所接受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重构,甚至误读,使得中国文化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衍生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华裔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是以民族、国家为根本框架的,具有地理上的意义。华裔己步出原有的民族国家体系而生活于美国,但“依母脐带”仍然使其存续原有的母体文化,长期生活于美国又使其适应干美国文化,而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华裔们身上具有多文化性。世界正处于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期,作为中国人文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群体,美籍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华裔美国女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与艺术追求。无论他们是崇尚“美国化”,还是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作品中随处可见身处“世界之间”的华裔美国人面对“身份”问题时弃婴般的痛苦挣扎。为此,他们竭力重塑华裔美国人历史,构建华裔美国人光辉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作品对于华裔美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先、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青少年文学作品多出自第二、三代华裔作者之手。相比传统华美作品,他们笔下的中国形象在表征和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当代美国华裔青少年文学中中国书写的三个维度上。探讨华裔青少年文学作品如何展开中国想象,有助于品察本民族经验怎样在异域文化空间生根,并借以重新定义非西方文明在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流散写作的特点,从华裔美国作家的特殊文化身份和写作特点入手,借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的诸多视角,主要探讨了华裔流散作家在双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译者身份、在文化翻译中对"中国形象"误读、改写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东方主义倾向,同时也聚焦中国译者所面临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15.
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特殊文学作品,《女勇士》《灶神之妻》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以美国人的视角加以创作,激发了西方读者的想象力,引发了共鸣,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创作过程中,因时空之囿、身份诉求以及跨文化传播等因素,华裔作家经常有意无意夸大中国文化中的消极部分或改编经典的故事人物形象,以迎合西方人的欣赏品味,造成了中国形象的误读.这种误读折射了华裔美国作家回应主流文化的叙事和生存策略以及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遇.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语料库软件检索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考察“family”以及“Family words”在《接骨师之女》英语原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而验证该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家族情结,梳理传统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华裔作家谭恩美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双重立场,在以西方视角反思中国儒家家庭伦理的同时,又以东方视角反观西方家庭伦理.通过融合中西方家庭伦理的精华,谭恩美在作品中成功地创造了梦想家园“育婴堂”,实现了华裔美国家庭伦理的理想构建.  相似文献   

17.
《孙行者》中“生民视角”的华裔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民视角"是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便对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来实现"还我美国"的社会政治目标。汤亭亭借助赵健秀所提出的"生民视角"看到的华裔美国人的实际问题,在《孙行者》中为怎样才能实现"还我美国"这一最高目标提供了一个答案。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建构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建构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随着近年来"亚裔研究"、"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发展,美国华裔的文学和文化成为研究热点。而身份问题更是族裔研究的重点。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因此身份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以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例,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揭示身份中文化、族裔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