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修春 《社区》2013,(17):54-54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  相似文献   

2.
不少现代人在性爱前会过分追求身体的清洁和体香,希望以此来为性生活"加分"。针对这种现象,美国洛杉矶性爱研究专家楼·帕杰特指出,性爱前过于追求清洁和香味,是异常性心理导致的性洁癖。性洁癖者在性爱过程中会有多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强调"礼别华夷",以文化区分"我者"与"他者",用"夏礼"则夏视之,用"夷礼"则夷视之,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先秦儒家认为人之天性与禽兽没有本质差别,全赖圣人教之以礼方得以为人."礼别人禽",以夫妇之礼作为人与禽兽的起码分界,不论华夷、有违反最起码的夫妇之礼的行为者,即视为禽兽之行.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仪的外在形式,把是否遵循"夏礼"的礼仪形式作为别华夷的最起码的标准,不仅如此,在是否践行"礼"的精神以别华夷方面,于华于夷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对诸夏之国并不宽贷.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用夏变夷"而绝不能"变于夷",既体现了民族观的开明方面,又反映出贱视夷狄文化的文化优越感,但先秦儒家不得"变于夷"的主张是无法完全阻断华夷文化的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画家就应该是一个用色彩描画印象的人,一个诗人就应该是用语言描写印象的人,一个批评家就应该是通过哲思发掘和道说作品之"作品性"的人。凡高的画对于诗人波德莱尔就仿佛对于哲学家海德格尔,它作为存在者开启了处于不同境遇中之存在者的真实感受,那是对存在之现实的真实感受,也恰恰是诗与画的真实意义之所在。同样,文艺批评既不是单一视角的观念游戏,也不是理论框架限制下的空泛概念,而应该是祛除一切遮蔽之后的灵魂碰撞。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分别经由了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是"形而上"的路径;一是"形而下"的路径.由形而上的路径,我们只知道人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至于作为人之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究竟是什么,其形上学并不讲.由形而下的路径,冯友兰一方面径直说人的本质即是觉解,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之性蕴涵有社会性,并进而把人之性所蕴涵的社会性与人之性直接等同了起来,从而陷入了一种歧出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很多人忌讳谈老年人的性生活,甚至认为老年人的性行为是"老不正经"。有些年轻的子女发现他们的父母还有性生活,会认为是"丑事"。丧偶的老母或老父再嫁娶,有的孩子会不理解甚至不高兴,觉得在别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末句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其中的"如"字,课本未注,不少人把这个"如"解作"及"。粗看起来,这似乎也讲得通。那个贫僧有志竟成,确实为许多人所不及。然而,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文中提到的"蜀鄙之僧"有二人,一贫一富。贫者想干就干,仅靠一瓶一体,已"自南海还",令人敬佩。富者则不然。他只想不干,"数年来欲买舟南下,犹未能也",让人为他脸红。怎么能笼统地说人们不及四川边境的和尚呢?再者,《为学》一文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立论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  相似文献   

8.
《老子》第二十七章中第一次提出"师资"之概念,指出"师"即"善人者","善人者"通过自身的"五善"之能力实现对"不善人"的"救",体现了"善人者"的德、能、智、行的高度统一,这是老子对"善人者"这一角色的要求。"资"则是师之对象,即学生。"师"与"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老子强调,师者要"善救人",如果忽视"不善人"之"不善"在"德",为师者不把救"德"放在首要位置,就不可能达到"无弃人",不可能做到"善救",也就是"善人"之失。这些观点启示我们,现代教师要真正做到"善救",必须具备爱的能力、公正施教的能力、激励学生的能力、持续学习及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进城务工人员承担着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成本,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部分务工人员在城里缺失性生活,从道德合法性层面分析,这对务工人员有失公平。进城务工人员的性生活权利之道德合法性辩护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务工人员性生活权利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人权;进城务工人员性生活权利缺失未能尽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道德相对性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因性生活缺失而引发的道德危机不能完全由进城务工人员买单。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执行者,他们应当也正在为进城务工人员"性"福创造条件,以确实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知道"偏重感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苻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
黄攀 《源流》2012,(9):64-65
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在描述理想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人的思想一脉相承。汕尾市儿童福利院收养、救治的一些婴幼儿是失去了父母,或者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治身观念来源于上古方术及黄老思想 ,是对经典儒学养身思想的有效补充。在董仲舒看来 ,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循天之道、法天所为 ,才能找到治身的根本路径。董仲舒从阴阳的理论高度 ,肯定了性生活的正当性 ,同时又强调治身当以积精为宝、凡养身者莫精于气 ,人生寿命是天对人所作所为的酬付与回报。  相似文献   

14.
万物皆有源     
气至阳而起(觉醒),至阴而止(睡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主张天人合一养生精要的祖国医学认为"眠食两者为养生之要务"而眠为食之基——"能睡者,能食,能长生"两位美国学者,对7000人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研究,认为有7种原因可影响人的寿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睡眠。美国威利安姆·德曼顿教授如此警告:"在想睡觉时工作或外出,就像喝醉时外出工作一样.应该受到谴责,因为这类似于一种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5.
"论德使能"是按照"德能"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并委以相应官职的思想和制度.荀子继承了西周的"论德使能"思想,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为政之道,丰富了入仕者德能素质的内涵,发展了考察选用人才的"取人之道"与"用人之法",并将"论德使能"制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关系社稷大业安危存亡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孤愤     
[原文] 智①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能法③之士,必强毅而劲直④,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⑤法而治官,非谓重人⑥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⑦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⑧,不可两存之仇也。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兵法·势篇》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能而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杜牧注曰:“言善战者先料兵势,然后量人材,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成于不材者也。”以上是说,善战者,不责怒师众,重要的是用当其才与有利态势的有机结合,进而造就一个“如转木石”的有利态势。历史是供人借鉴的明镜,作为领导,受教于先哲,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择人任势、择能而使”之理论,探索现代领导的知人用人艺术,对领导树立正确的人才思想,任人为贤,用当其才是很有意义的. 一、择人任势,择能而使,先在知人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指出,人的心灵对于有价值的对象会自然产生爱慕之情,这种好善恶恶、愤悱向上之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即知即行的心灵活动。它所感知的价值理想,作为既真实又应当的命令,先实现于内心,再求被实现于现实世界。人的生命心灵中原始的至性至情能超越"我执"的限制与封闭,而达至我与他人他物的同情共感。这便是"分别我执"的超越,也是心灵的感通。唐君毅指出最充实圆满的宗教精神能展现天地人三才之道,源于人之精神超越性的最高表现。他以"超越的感通"来表示人的这个超越向上的向度。我们可以用唐君毅描绘人之仁心客观化为天心的历程来表示人在此的超越性。这是一种对人本身之"无限心量之具体内容"的深切领悟。如此向上超越感通的信心便是来自于人性中愤悱向上的好善恶恶之性情。  相似文献   

20.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