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瞿秋白在苏区最重要的文艺贡献是进行文艺大众化思想的现实调适:在思想上,将因地制宜调整为创造工农大众艺术;在理论上,将文艺大众化思想现实制度化。在苏区,瞿秋白以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其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不仅与苏区戏剧大众化活动、工农大众艺术水乳交融,而且与苏区基础教育和民众战争宣传动员政策天然转换,最终生成中国本土化的集体写作政策。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一致性和冲突。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到来,反传统、宗教的衰落日益普遍,西方审美现代性逐渐出现,现代审美经验得以确立。反传统、宗教的衰落和现代审美经验导致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这里的媚俗主要指有意迎合大众审美的特征。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主要表现在审美的大众化、审美的商品化,以及审美创新与文艺流派中的媚俗性。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学批评”在自身理性和具体形态的实践塑形过程中,其发展是与解放区“革命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区“革命文艺”的理论体系中的“大众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歌颂与暴露”、“整风与批判”等内容为“十七年文学批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于盐城后,特别关注新四军报刊的出版工作.众多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宣传、组织人民参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报刊的出版工作,为我党我军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是老舍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文艺大众化又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运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走向。通过分析老舍抗战时期参与通俗文艺写作和文艺大众化问题论争的经验,讨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和老舍的写作走向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老舍的庶民身份、性格因素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7.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部分突围部队在江北无为县重新组建了新四军第七师.七师政治部以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文艺宣传队为基础,先后从军部和二师抗敌剧团调进一批文艺人才,成立了大江剧团.这是一支集文艺宣传和战斗于一身的特殊队伍,它为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动员群众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剧团培养了众多的革命文艺家,许多著名音乐家、戏剧家就是在团里初试歌喉的.在严桥地区,许多老同志老乡亲至今还记得当年大江剧团演出的盛况,还能历数主要演员的姓名.笔者在无为县文化局和文物管理所工作期间,曾对大江剧团的历史作过一些调查.在走访中,深深地被当年那些如火如茶、缤纷烂漫的生活所吸引所感动.现将有关情况敬录于后,供新四军文艺的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史沫特莱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后,积极推动该会援助新四军。她以记者和红会救护总队队员的身份前往新四军敌后根据地,探查医药援助新四军的具体途径。她积极宣传新四军的医疗卫生制度,帮助新四军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和募集医药物品,为新四军的医疗卫生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众化”与“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分析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提出,蕴含了现代中国知识者与大众间的启蒙与被启蒙的质的转变。后来的人们将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斥为“化大众”,既有背文学史实,亦有着理论上的谬误。而这种谬误,早在三十年代即有其萌芽形态。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优点与缺失,对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有着同等的深刻影响。它的某些局限被发展到极致后,甚至衍变为巨大的自我否定力量,回过头来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0月至1945年8月,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学、音乐、美术创作和戏剧演出、歌咏等文艺活动,既传播了新文化,宣传了抗日,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艺术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难点,黑格尔《美学讲演录(1820/1821)》这份讲稿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进路。由于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未正式发表的讲座稿,在中国国内黑格尔美学研究中更是少有提及,因此具备较大的文献学意义。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柏林时期第一次讲授美学的纪要,因而有助于勾勒黑格尔思想发展的线索。依据黑格尔的规定,在艺术作品中,美成了理念的现实存在,这种理念在美中保持自身绝对同一性的力量,被黑格尔称之为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精神第一次真正达到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尽管并不是精神发展的顶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任何时代,艺术都是维护人类本真自由最核心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在家族灾难中建立,在一系列苦难人生经历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它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情感、心理与审美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构成了鲁迅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独特性质,是评价鲁迅文学艺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鲁迅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关照下的文学创作符合民族文化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总体特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观的理论创新,是有别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新的创作导向。通过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民文学观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揭橥人民文学观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了文艺发展的需求,更在于对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提出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是较狭义的政党政治.从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为政治服务不仅跃升为国家的文艺基本方针,也被明确地阐述为要为执政党的具体政策和任务服务.60年代,文艺又被要求完全服从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1980年,作为国家文艺方针的为政治服务始为"二为"取代,在实践形态方面,为政治服务自新时期文学肇始起已有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6.
余飘  翁扬 《南都学坛》2001,21(4):48-52
毛泽东对文艺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标准。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阐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四、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五、探讨文艺特殊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点。邓小平的文艺论述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深化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认识。二、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三、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必须与人民紧密相结合的理论。四、强化了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五、突出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毅将军曾长期在军队、地方、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从理论上不断探索、总结、提炼领导工作的经验,进而形成其丰富的领导科学理论,如坚持领导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思想,坚持领导首先是党的领导和政治上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原则,讲究领导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等,既充实、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科学领导思想,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 ,涵盖了从原始自我直观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搜集法,从公共艺术特性入手,通过南京牛首山佛顶宫的文脉、空间及其内外的装置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宗教建筑环境中进行有关活动的分析研究,寻找公共艺术作品与场所的契合点。通过对契合点的阐释,希望对中国建筑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以期日后创作出更加成功的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相结合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