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诗的意象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诸如意象的并列、递进、展开等聚散组合手法也时见有所研究。但对意象叠加问津者却较少。实际上,意象叠加乃是所有意象技巧中较高层次的艺术,现在青年诗人中也运用得较为广泛。因此,分析和归纳这方面的经验是有必要的。按照意象派的理论,诗的意象叠加,即指在一个意象上再叠映另一个意象,两个意象互相渗透交溶,形成为一种既区别于两个意象而又保持它们一定特征的新的意象。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暗示、象征等表现力。正如早期意象派理论家赫尔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意象性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形的意象性。中国画的“形”一是指事物的造型 ,另一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形体。“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二、空白的意象性。“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 ,它的意象造型价值在于 :虚胜于实 ,无胜于有 ,简胜于繁。三、线的意象性。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 ,表现化的一种手段 ,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 ,是结合了“意”的东西。四、色彩的意象性。“固有色”、墨分五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从“随类赋彩”到以墨当色和墨色结合 ,可以说一直是沿着随“意”赋彩的这条路发展和变革的。五、视觉的意象性。中国画的视觉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线 ,人和自然合一 ,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奠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象的 ,形式是人为的 ,感受是心理的。六、韵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韵律涵义有三个方面 :气韵、墨韵、色韵 ,常统称为“气韵生动”。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一幅画以气胜者 ,乃偏于阳刚之美 ,一幅画以韵胜者 ,乃偏于阴柔之美。“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从意象的精雕细琢、对自然意象的选取、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月派主要诗人在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由此可见,以提倡诗歌“三美”主张而著称的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5.
意象叠加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意象叠加可分为“复叠”和“叠指”两种。叠加不仅是意象组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含蓄蕴藉的积极手段,  相似文献   

6.
《爱情诗》是美国诗人塞克斯顿的第四部诗集,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诗人笔下的爱情极端激烈,或撞击自我灵魂使之浴血重生,或撕心裂肺使其坠入深渊;诗行中空间意象丰富流露、俯拾皆是.本文结合文本解析“盒子”“小屋”“身体”等意象,从诗人及读者两个心理层面探讨意象的空间感如何帮助诗人建构和书写爱情观,以及帮助读者拓展想象空间,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李贺苦闷的诗歌与他诗歌的带有悲凄色彩的意象密不可分,这些意象群构成了一种低徊感伤的诗歌情调,在诗中回环萦绕,表现着理想与现实,人生与艺术的矛盾,无论是表现现实,还是表现幻化中的仙境,冥界都不能摆脱其困扰.  相似文献   

9.
论鲁迅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版画(木刻)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的黑白观念代表了其极端对立的精神特征。鲁迅文本中的“骷髅”意象是“荒原”意象的一种幻化。“战士”意象则是对于荒原 (骷髅 )意象的超越和反抗 ,他们创造了希望之光 ,“反抗绝望”之光 ,代表了鲁迅最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朗吉努斯吸收古希腊哲学领域认识论范畴的想象概念,结合雄辩术修辞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在《论崇高》中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了艺术想象.他将想象认定为诗人和演说家使用语言呈现意象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构建文学艺术崇高风格的重要途径;在“崇高”视域下,想象与创作主体崇尚伟大理念、仰视真理的思想以及真挚强烈的感情密不可分;想象的介入使文学艺术呈现一种“诗性之真实”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审美维度,从而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这一古典思想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表达过程,为以后的文艺理论深入探讨想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对意象概念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魔幻小说中意象的审美创造和美学特征两个视角,探讨了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和诗性特点,并尝试从视觉、想象、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魔幻意象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的诗歌意象有两类 :一类充满“古典”气息 ,笼罩着华宴的芬芳和沉醉的诗意 ;另一类裹挟“现代”色彩 ,流转着天地间变幻的风云。诗人进退在“古典盛宴”和“现代窗口”之间 ,用两类意象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闻一多笔下的审美意象 ,其生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美的失落--浅析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时期,西方诗歌中的女性意象从浪漫主义的“美”转变为现代主义的“丑”。本文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从三个视角分析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女性意象:一、作为异化大众的女性意象;二、作为性和情爱对象的女性意象;三、作为叙述意识的女性意象。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女性意象转变的原因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一、艺术风格的转型;二、诗人对现实环境的异化感;三、父权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想要着力探讨的是,在审美过程中作为自然人化的眼晴这一器官,在“观看”这一似乎极为简单的感知活动中,如何受到以往视觉的记忆的制约,又是怎样在意象的介入下,赋於现实以形状与意义的。在造型艺术中,即使是写实主义艺术,视觉形象都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这一新的视觉形象,具有比现实更加丰富的想象性、敏锐性、是具有更加丰富精神内涵的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当今改革时代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两种偏向:一是迎合读者的胃口,呼唤“英雄”,二是艺术至上”,走向“淡化”。我觉得,前者太“现实”,后者太“不现实”,都不能算改革时代文学最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语言表述现实,必然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是真实世界向意象世界过渡,一个是意象世界向语言世界过渡。过渡中出现的偏差也就是康德所谓的主体对客体的“增加或改变”。本文将“增加”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增加,这种增加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整理工作;另一类是无益的增加,文中称之为“污染”。本文试图从语言身上寻找一些造成“污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多领域的应用,为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它把一切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虚拟与现实互补、叠加.增强现实技术在传统儿童书籍中的应用为儿童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丰富了儿童书籍的故事内容,提高了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提升了儿童书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