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反思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有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用生态文明推动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行低碳生活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如何建立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已经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与探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和平等公正原则.与此同时,要积极构建人们新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一种兼顾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发展现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按人们目前对文明的普遍看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认识生态,适应生态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
从低碳技术到熵理技术再到熵理文明,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从而建立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符合生态规律的新文明社会。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熵理文明为低碳经济的技术文明指向了一个与机械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这唤醒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文明的兴起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阳明哲学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全面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达到.包括哲学世界观转型、社会政治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以及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世界史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社会全面转型的进程,率先走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当今以生态危机为突出表现的生存困限必然建构的文明形式。它与人类历史发展维度的人类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社会特征的文明形态同一个层面,是当今条件下人类必然选择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其突出特征是生态性。它以人类的持续生存为终极价值目标,依赖的是强调人的"类本位"、强调自然的自在性对人的"边界约束"、强调未来意识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对近代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观。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不断向人生成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结构,从而克服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缺陷。而马克思的社会观抛弃了把社会当作一种实体的看法,指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及发展目的,启示我们要树立全人类主体的意识来建设生态文明。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亨利·大卫·梭罗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先驱.在自然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西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对立的宇宙观,提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生态思想;在社会生态方面,梭罗批判了文明的发展导致物欲膨胀而心灵荒芜,提倡节制物欲、理性生活,提出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思想;在精神生态方面,梭罗强调入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及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回归自然是人类走出精神困境,重建诗意栖居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生态合理性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方法论,它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及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能力。生态合理性继承和发扬人类已往文明的长处,超越现实文明社会的局限,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片面的价值观念,它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四个阶段。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引导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从而使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态文明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明的“脚步”与自然的“印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绵亘漫长的原始文明中,人类运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顽强地向自然界抗争,通过艰辛的劳动为后世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铺下令人缅怀的基石。农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力一直处于低速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改造是温和的、渐进的,对自然资源有限的利用和不自觉的保护,为以后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留下了一个充足的资源空间。工业文明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狂织式的飞跃发展,膨胀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宏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强硬的、猛烈的、超量的,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应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既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新文明,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自然观、价值观的分野既是形成东西方不同发展观的根源,也是今天国际社会谋求共荣共生的精神文化资源。蒙古族神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学视野是今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要实现人类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构建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良性互动体系,必须培育自然纯朴的生态伦理情怀。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强势,转变观念任重道远。此时,才越发凸显古代先民、先哲思想的古典意义,才越发凸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