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多次出场,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儒道兼济思想的肯定,对孔子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情。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并未随性异化孔子,相反地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孔子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突破了儒家代言人的形象,多处表现了对道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虽然由于天性的不同,孔庄两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但庄子深信他们都能彼此理解和尊重。在庄子眼中,孔子是与自己互通心曲、相知相惜的先贤。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作为战国时道家主要代表作,与儒家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对儒家创始者孔子的讥讽和改造。《庄子》全书谈及孔子者有四十四处。它通过编造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虚构了一个由儒家圣人转变为道家信徒的孔子形象。分析这一孔子形象,有助于澄清《庄子》作者庄周等人与儒家的关系的真相。一、孔子——儒家圣人  相似文献   

3.
《列子》这部道家之书相传为先秦列子所作,今传其实为魏晋人伪作,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却可以不时见到孔子的身影。出现在《列子》中的孔子形象复杂,既有儒家本色,又有道家风貌。大体说来有三种形象:由儒入道,亦儒亦道的孔子;道家仰慕者,通达悟道者;儒家之君子。《列子》既出于魏晋人之手,书中孔子形象的形成就与当时社会"调和儒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虽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书中孔子的形象颇为复杂,他既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理论的宣扬者。由此可以探讨儒道两家既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留下来的《庄子》一书,奇思纵横,思辨精密,不随人观物而独有己见.晋代郭象称他为“百家之冠”.[1]唐代成玄英称《庄子》一书“钳键九流,括囊百氏”.[2]在先秦思想史上,他和老子形成道家学派,可与儒墨鼎足而三,而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又仅仅次于儒家.《庄子》的文章,行云流水,变幻莫测,其想像的奇特,形象的鲜明,笔力的雄健,说理的透彻,文理之自然,都表现出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庄子》由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述集合而成,其思想存在着继承、发展和流变的过程。其中庄子自著的“内篇”提出了“无治主义”的思想,而庄子后学著述的“外杂篇”思想较为复杂,除了承传和解说,还有相当部分吸纳了道家、儒家、法家等的政治主张,从而对庄子思想作了多向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庄子》三十三篇中,有比较完整的记梦情节的有六处.因为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内篇为庄子自作,故见于《齐物论》的蝴蝶梦和《人间世》的栎社梦我们可以暂定其作者为庄子.而见于《庄子》外杂篇的四个梦,文章根据是否以梦境为实有、与内篇思想主旨之关系、是否符合《庄子》内篇的写作特色等三个方面,推测《外物》神龟梦最有可能为庄子自作,《田子方》文王假托梦、《至乐》髑髅梦与《庄子》内篇各方面相距甚远,《列御寇》郑缓梦比较接近庄子《内篇》思想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多有描绘,且呈现出正反并存的矛盾现象。本文对《庄子》一书中扑朔迷离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并重点探讨了《庄子》书中两种变形的孔子形象及其塑造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庄子》和《抱朴子内篇》分别是道家学说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经典,它们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庄子》从"道"的立场来观照死亡,在精神层面上解决了对死亡的超越问题;而《抱朴子内篇》则把"道"与神仙道教联系起来,认为成仙才是得"道"的标志。二者生死观的差异导致了葛洪对庄子思想的非议和指责。  相似文献   

12.
与历史原型相比 ,《庄子》中的孔子形貌显然被改造和加工过 ,使其或以屡遭挫折的复古主义者的面目出现 ,或转换为道家人物的膜拜者 ,或蜕变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这显然与当时儒、道论争的形势有关 ,也是为贬损儒家抬高道家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代表作.它分为《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两部分.《抱朴子·内篇》属于道家,历来毫无争议.《抱朴子·外篇》的归属却不明确.葛洪自认为属于儒家,后人却将其归入杂家或道家.根据书的内容及葛洪的思想倾向来看,《抱朴子·外篇》应该属于儒家.  相似文献   

14.
在《庄子》一书中,谈及孔子、孔子弟子,以及儒家仁义礼乐的地方,可说比比皆是,几乎每篇必具。由于《庄子》一书多“以寓言为广”,许多故事的确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无事实的根据。但是,我们不能因其无事实根据而忽略了它的理论意义和理论价值,它是研究庄学同孔孟儒学的思想分歧的主要依据和材料。《庄子》书中有如《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专“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必然反映孔、庄在思想上的分歧,而书中也有许多“颂扬”孔子的地方,这应如何看待呢?其实《庄子》书中所称赞孔子的大都打上了庄学的印记。如“仲尼日:‘……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仲尼日;‘自其异者视之,肝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想 ,最后又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归宿。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 ,因而可以看做是他晚年的思想定论  相似文献   

16.
子贡形象比较研究——以《论语》和《庄子》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孔门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形象在分属于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庄子》中均有记载。道家著作中的儒家人物形象常被视为不足为信,但通过比较分析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子贡形象的记载,笔者发现,《庄子》中的子贡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贡形象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因此《庄子》中的子贡形象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原儒》批驳道家思想的主要理据是圣王模范与大易准则,主要理路是通过孔子儒家的正统观念的疏导与其经典文本的大道全体的诠释,及天人、心物的具体问题求解。总体看,道家思想先天不足,遭遇体用二分的认知困境;其后学主张维护帝制也迷茫本源,遮蔽儒家的大易融贯新论;但其宇宙论与儒家同一宗祖、齐头并进,为实际影响传统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思想势力。具体辨析其显学为老学与庄学,前者是开创者,与儒学在心物问题认识上高度一致,而本体理解上有实质差别,导致其本体隐显的阻隔;后者是光大者,其理据未真正自觉到孔子儒学的阳刚本性,但《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为孔子儒家的学术思想要领。二者归根于孔子儒学,获得本体支撑与雄壮力量,以免陷于枝用、虚荡。  相似文献   

18.
一、精神解脱为其大旨《逍遥游》表现了庄子精神解脱、自由放任的人生观,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纲领性著作。郭象将它编于《庄子》内篇之首。钱基博说:“综庄子书三十三篇,其大指(旨)以为:俯仰乎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之场,固养生之主也。”他认为逍遥自得的思想,是人生全性保真的根本,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庄子因》的作者林云铭论及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庄子本原》一书前言的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庄子》外、杂篇,清代即有学者指出,有些并非庄子所作。但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专家仍认为多数为庄子所作或系庄子思想的阐发,常将里面句段作为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庄子本原》中对外、杂篇作了较为翔实的论证,说明其中多数篇章为道家后学所作,以诠释老子之道者居多,亦有发挥庄子之义者,有些篇虽原于老庄而有所变异,其中并杂有儒家、法家或其他学派之作,更有思想内容混乱系杂凑我篇者。本文为各篇内容的提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