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以《忏悔录》为代表的卢梭的自传作品 ,被公认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对这类作品 ,卢梭竭力强调它是完全真实的 ;自这类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它的真实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信赖和赞扬。然而自传文学就其特性而言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 ,这一根本问题也是从卢梭那里就开始出现了。本文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进而在重大环节上展开 ,揭示了卢梭自传中的“诗化”现象 ,并探究了它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从而也从一般意义上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的限度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自传长期以来地位难定,它属历史还是文学?是写实还是可以虚构?对这些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后现代派理论家来说,自传不是一个分割的体裁,自传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德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作品《剥洋葱》是后现代派语境中一个典型例子。这部自传是文学还是历史?是虚构还是事实?文本具有哪些后现代自传的特征?论文通过剖析文本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自传作品作为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传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了诸多地域因素的影响。二三十年代沿海地区的自传出版潮流激发了郁达夫的自传创作欲望,这是郁达夫自传创作的主要动因。而影响郁达夫自传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是近代浙江的思想变革,以及浙西柔美的水性文化和20世纪早期日本社会的文化。前者作为郁氏的故乡,它的影响具有深层性;而后者不仅培养了他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深刻影响了他的个性。二者共同造成了郁达夫自传作品求真求善、浪漫感伤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欧历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展示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也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本国文字写成的作品,但丁的《新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其代表作《神曲》。《新生》虽然诞生于蒙昧黑暗的中世纪,但作品通过歌颂纯洁的爱情,冲破了禁欲主义的桎梏,曲折地表现了反封  相似文献   

7.
先秦至魏晋是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期,正是这一阶段自传文学的发生发展,才将自传塑造成为文人自我对于个体命运和文化选择的言说方式、集体无意识的时代氛围和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三者交相辉映,融汇文人自我呈现、历史史实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复合型文本。自传本身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述的特质与传主特异的人生经历相黏合,加之自传书写目的的不一而足,形成了自传摇曳多姿、魅力无穷的文化景观。将中国自传文学的发展放置于先秦至魏晋这一阶段来考察,尤其能深刻地探知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文人自我呈现方式的流变,从而看到中国自传文学的原初形态和渐进式的发展脉络,及日后蔚为大观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族谱     
郭沫若的自传文学是郭沫若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郭沫若的自传文学,不仅对研究郭沫若有重要意义,就是对研究中国现当代自传文学也有重要意义。而搞清楚郭沫若这个一代文化伟人的族谱,则是研究郭沫若及其自传文学的重要一步。郭老在自传文学中并未陈述其家谱,父、母以上长辈姓名完全讳去,连亲戚姓名也很少提及;但又依照自己及其亲族才懂的习惯用法来称呼族人上下、左右。因此,不了解他的族谱,对他的自传文学中的有关部分,简直无法读懂。比如,笔者访问过郭老的大侄女郭珩英(即郭琦,郭老的大哥郭开文的长女,仅小郭老四岁。1978年访问她时,她虽已82岁,而记忆  相似文献   

9.
《小团圆》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长篇自传小说,自其出版后,就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焦点集中在了"自传"之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号入座,进行对比研究.事实上,过分地强调自传性将无法避免地伤害到作品本身所包蕴的意义.文章将焦点瞄准在"小说"之上,自作品本身出发,分别从大与小、爱与恨、圆与缺这3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于大时代变革下的浮世苍生、情感交织缠绕的痛苦之浴和有意为之背后的相反相成这3个层面剖析《小团圆》中的矛盾性书写,解读张爱玲笔下建构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评论界一般将汤亭亭归入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女勇士》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来接受,结果导致对汤亭亭的边缘化以及对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忽视。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通过戏仿华裔自传,对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华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该作品对华裔历史叙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再加工,从而成为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  相似文献   

11.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话与自我意识:巴赫金的自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以对话理论为依据,以"自我客观化"和"自我审美化"为基本标准,区别了自传中的各种形态,将具有对话性的文学自传凸显了出来。他还着重分析了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自传的历史发展和类型,并由此指出了欧洲自我意识由公共性向私人性转化的历程。强调自传的对话性和文学性,使其自传观带有了理想色彩,但巴赫金的对话和自我意识观念对当前的自传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的自传摆脱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巨大压力,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论文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在文中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分类作以梳理,明确了中国古典自传的内涵及外延;其次对"自传"这一概念作以历史的追溯,分析了魏晋自传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状况;最后对魏晋自传的文体文风两方面作以深入剖析,确定了魏晋自传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总之魏晋"自传"在文体上已经独立,并趋向统一;魏晋"自传"是后世自传文学的典范,他规定着中国古典自传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诗普遍带有自传特征,不少作品被后人视为"实录",这是解读陶渊明其人的关键。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特质导致陶渊明自传诗不但在表现手法上写实与虚构并存,而且诗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具有双重性。这种形象或隐或显,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中还可相互转换,呈现出临时性、可替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陶渊明诗中的隐士、农人,是一种表面角色,相当程度上是诗人绘就的文学脸谱,其本质身份则是东晋门阀政治中为人所轻的"寒士",这是其历史真容。"寒士"的身份、性质,决定了陶渊明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那些自传性的诗作以隐晦的方式反映了其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独特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7.
论文在系统爬梳日本明治时代著名作家尾崎红叶作品在中国译介现状的同时,从文学批评的视域出发,考察了中国学界对尾崎红叶文学的研究历史与批评现状。尾崎红叶文学自传播至中国已逾百年,通过评述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一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对于拓宽尾崎红叶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准确地阐释尾崎红叶文学价值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沈从文作品的叙事语言入手,分析其作品口语句式、短语、排比句、重叠词、拟声词和方言词汇的形态,试图认定沈从文作品的民间口语叙事模式及基本构成,界定其自传性质、地域特色、传奇色彩和民俗内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传受基督教影响,具有深远的忏悔传统;而中国自传中的忏悔意识则比较薄弱。新时期以来,巴金的《随想录》、韦君宜的《思痛录》等自传作品表露了可贵的忏悔意识。但其忏悔往往显示为一种精神表态,缺乏具体入微的自我剖析。冯友兰、周一良等则在自传中回避自我忏悔,把个人过错归因于外在环境。新时期以来的中国自传需要针对个体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自省和忏悔。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我国现代自传理论的开拓者,在他的倡导下,自传风气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一个高峰期。他认为中国古代自传不发达事出有因,认为自传可以"为史家做材料"、"为文学开生路",同时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