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想:按照“正视困难、团结实干、稳中求进、致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一年站稳脚跟,三年稳中有进,五年基本翻身”的总体目标,力争在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非常时期和“生源大战”的激烈竞争中保证足够的生源和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中专办好办强,办出特色,办出名气;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把周口卫校升办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围绕总体构想的目标和任务,校党委带领全校职工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二、抓大事,办实事,开拓创新稳步推进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抓大事、带全…  相似文献   

2.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5):F0002-F0002
王艳花博士,1966年出生,河北省邢台人。1988年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读研究生,于199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评聘为副教授;2005年浙江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出站。现任浙江树人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2005年度“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王艳花博士十分重视科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化学。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卤键在POPs治理中与结合模式中的研究》(ProjectNo.2006Y40637…  相似文献   

3.
近读冯军先生《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开阔了视野,借该书之力,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又进一步。此处的“合法性”可有三解:一是合乎人定法:二是合乎人定法但不合乎非人定法;三是既合乎人定法又合乎非人定法。理想性的刑事判决既合乎人定法又合乎非人定法:现实中的刑事判决往往合乎人定法但未必合乎非人定法;坏的刑事判决凌驾于人定法之上,  相似文献   

4.
颇多人爱怪责别人说:“连鸡蛋也要挑骨头!”也有颇多人爱赞扬别人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是一种美德!”是耶?非耶?这两句话很值得分析。因为,虽然在一般场合这两句话用对了,但是常常在严肃而重大的场合却用错了。现在让我摘引一小段谈及“包涵”和“挑骨头”的文字,然后来点评析。香港一位资深作家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固然是美德;并无错误,而一定连鸡蛋也要挑出骨头来,这就变成了促狭,亦决非处世的态度。或者说,这岂不是有失于认真?甚至还可能有人厉声疾呼,强调“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就是失于不肯认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创造与天才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还是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都坚决地否认过存在天才的说法。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与1%的灵感”,这与“创造力人皆有之”是完全一致的,只要你能刻苦发奋,不惜血汗,勇于创新、开拓,就可以成为天才。反之,如果你不开发你的创造力,它就永远只能是潜力,而永远成不了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富国强民,最终还得靠知识,靠人才,所以这就赋予了我们教师队伍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发展创造性教育,培…  相似文献   

7.
如果照搬或是稍加改造前人、他人的一二句诗词,用在作者本人的诗词中,叫做借句.借句是明着向前人或他人要文字,偷句却是暗里向前人或他人要文字.借句和偷句,应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是盗用,就是抄袭.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很容易受到前辈和同时代人优秀诗作的感染,便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名言佳句化为已有,也就不知不觉地“借”和“偷”了.借句和偷句,毕竟不是句子的创新,故而不宜提倡.抄袭的性质比较恶劣,它犹如对别人财产的抢劫.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不少人常常忘记了尊重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权力”和“义务”是平等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要别人尊重自己,就要首先尊重别人。  相似文献   

9.
在商贾文学研究中,商人的情感世界是研究的重要课题。透析影响商人情感世界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四民之末”的身份地位。二是经商盈利的逐利习性,三是离家漂泊的特殊生活方式。援引古代商贾文学经典中体现商人情感世界的实例.佐证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着干研究商人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新鲜的文化现象。作为一部“生活教科书”和“心灵启示录”,其突出的优点是:(一)强烈的“人生味”,即以作家眼光看历史人物;(二)浓郁的“文化气”,即给文学创作以文化底蕴;(三)明显的“学者风”,即借语言操作显学者风度。  相似文献   

11.
国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借给别人一笔钱,借钱的人却不认帐了。他苦无凭据,对此不知所措。一个智者给他出了个主意:给借钱的人写信催还借款,并把所借数额写成实际数额的几倍。那人照样做了。他果然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信上更正了所借的款项数额,债主终于拿到了催还借款的凭据。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通过正常渠道、用正常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强硬之道”可能奏效。新闻采访亦如此。一、为何使用“强硬之道”新闻采访中的“强硬之道”指的是一种采访技巧,它是一种严峻的采访手段。表现在采访的语气、态…  相似文献   

12.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13.
“天才说”:从王国维到叔本华夏中义“天才说”是王国维的“审美一艺术主体”论。王氏眼中的“天才”实有双重身份。首先,“天才”是审美力与艺术造型技能的人格表征,即只有“天才”才具备审美力与艺术技能。因为在他看来芸芸众生皆被人生欲念之不足而引起的苦痛所压倒...  相似文献   

14.
人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需要与自身使命感。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各个层级的各类人才。人是本,才是末,因此应当先育人后育才。人与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二、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散文中的比喻徐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常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更被奉为“天才的标识”。苏轼,这位明敏而不外饰的天才,由于其好用并且善用比喻,使...  相似文献   

16.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视角审视“克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初,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词汇“克隆”伴随着一只苏格兰小绵羊“多莉”的降生轰动了整个世界。有人称这项克隆技术为当今“生物的原子弹”和“伦理炸弹”。虽然说克隆技术对人类战胜某些疾病是一大福音,但是,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复制人类,生产“克隆人”,则是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有些人对此比较乐观,他们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复制伟大天才和绝代佳人;复制大量特殊职业的劳动力;用于改良种族;可以生产大量遗传性完全相同的人,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等。美国的遗传学家戴维斯指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使我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货者。化也,谓变此物为他物也;殖,积也。货殖,即改变积滞,组织货物流通,从中获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经商发财。但在我国古代,经商长期被斥为“末业”。不仅官府抑制,而且为习俗所鄙弃,司马迁所处的西汉尤甚.当时朝廷对经商实行了种种重压:一是“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二是对商人实行“重科.税以困辱之”,三是“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方面的情况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据说,汉文帝时,即使商人到百家入资为好,也禁钢不能为吏.有个叫王烈的名士,跑到辽东避难,官府得知,想请他出来做官,…  相似文献   

20.
“殷人尚白”问题试证朱桢一、“殷人尚白”的文献记载及过去的研究古代文献中有所谓“殷人尚白”的记载,如《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马原,牲用。《礼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