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人手,试图在“文学性”与“社会性”这两种对立研究取向的颉颃中呈现该研究的困难前提。主体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梳理文学社会学的“系谱”及其来龙去脉,从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发展”看其“主要方法”,检视“文学社会学”在不同时期和人物那里的认识程度和方法论上的思考。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亦鉴于文学社会学迄今在定义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上还缺乏共识,第五部分既是对文学社会学定位问题的探讨,也是本文的总结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论是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哲学,它既符合哲学发展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这种新哲学以保守的辩证法为其根本特征,把“和”(差异协同)当作自己的核心范畴和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则由“人论”、“文化论”和“历史论”的三大部分构成。一在世界哲学典型的意义上,通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我们可见,它的实际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存在论阶段西方哲学肇始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由此形成了其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3.
歧义结构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意义解释,这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从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语言学的歧义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从句法形式入手,分析歧义产生的源由,例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2)从语义关系入手,分析句法形式产生回义的潜在世,例如冯志伟的“潜在语义论”;(3)将句法形式的生成与语义解释的组合相对应,分析歧义现象产生的过程,例如蒙塔古语法.本文将分别评述这三种不同的歧义分析方法。(一)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简称TG)的二大目标之一是语言理论应具…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6.
受个人经历的影响,阿伦特一生都关注罪恶问题。在她看来,罪恶与人的思考能力缺乏有关联;无思考可能导致作恶,而思考是一种抵制罪恶的能力;思考不断要求人们反省自己,不要轻易接受公认的价值和准则;苏格拉底的“思考”是“思考”的原型,这种思考是内心“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从而产生良知,良知能抵制罪恶。  相似文献   

7.
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的“两种范式”之争,即“‘苏联范式’批判”(1)与“‘西方经济学范式’ 危机”(2),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适用性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范式的转换,即用西方经济学 范式代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判断(3)。这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见的一个缩 影。对上述问题人们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基本看法。“肯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适用性,因此不 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否定者”则反之。对待否定意见,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反驳或批判,另一种是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前提下,从否定意见中反思现行的经济学分析范式(4)存在的问题并找到 解决方法。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国曾多次触及工业革命的大门,却一次又一次地失之交臂。在现象形态上,是因为“社会”缺乏对科技的需求和供给;然而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供给在其本原上不仅是对应的,而且也是符合人的本质特征的,也即科技是一种“自动发展的社会状况”。是故,参详“李约瑟之谜”,或当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某种“哲学思考”中,如是,人们也许能找到某种“必然”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主持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理解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静观和反思,理解是人的在世方式,它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历史造成的时间间距,并不构成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障壁。我们今天安排胡塞尔与康德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坐到一起,就科学形而上学建构问题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拆障除壁的尝试。胡塞尔:康德先生,您的“批判哲学”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发端的。这一问题又被拆解成以下四个分问题:(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怎样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的主旋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从时空关系看,可以概括为历史遣留问题和改革中的新问题;(2)从管理内容看,主要有组织机制、人员素质和管理过程控制等问题;(3)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系统的关系看,可以区分为“三大关系模式”,即政企关系模式,政府、企业与社会关系模式,以及由现代化在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发展程度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模式。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显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从时空关系上看,我国社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传统势力和现…  相似文献   

12.
李腾 《北方论丛》2016,(1):103-107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萧阳 《社会科学》2023,(1):22-37
作为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世界哲学”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地理的”概念(外国哲学),另一个是“逻辑的”概念(普遍哲学)。而后者还可以被进一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定义:(1)名义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2)事实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3)名义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4)事实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本文将要在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如下命题:当“世界哲学”在(1)或(2)的意义上使用时,“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中国经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可以是“世界语言哲学”,我们根据汉语言语实践所做的语言哲学可以是超越汉语而普遍为真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有无“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这个题目看上去有些怪诞。它似乎是一个无须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中国哲学可以从先秦讲起,西方哲学可以从古希腊讲起;古今中外哲学家层出不穷,哲学著作卷帙浩繁,“哲学史”论著何止千万!岂能怀疑哲学有其历史?其实,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应当是: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有“历史”,又在何种意义上无“历史”?笔者认为,就哲学的“境界”而言,哲学无“历史”;就哲学的“实现”而言,哲学则有“历史”。人对自身经验存在的超越,有两种完成的方式:一种是逻辑的完成,另一种是历史的完成。前者是形式的,它表现为超验的形而上学,通过哲…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16.
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们经常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真的吗?”分析人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所使用的“真”的概念,能够合理地拓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哲学视野。1—1.在最直接的意义上,“这是真的吗”所追问的是,“这”(例如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存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17.
漫议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及其创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生命”,首先是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素朴的人性,是“真”。这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是具体的,未经抽象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独特的体验或直觉。“这种细微感觉在普遍人我关系上决体会不到,在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形上,便自然会发生变化。”(《水云》)这种细微的感觉只有在个体,特别是个体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生命是以个体性和感性为基础的“此在”。从思维方法上看,沈从文总是关注现象,并以自己的眼光来度量一切,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凡是抽象的带点务虚性的,我总是弄不通。”(《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话》)这个诚真的“乡下…  相似文献   

18.
郑樵学术精神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生于宋徽宗熙宁三年(110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享年五十九。这近六十年介于南北宋多事之秋,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危机十分严重。这六十年的历史,我们首先要从两宋变化出发来思考,也要把辽金历史与未代历史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再扩大一点,还可以从世界文化的波动来思考。如果这样说不错的话,那么可以看出这个时代表现出的特点:社会处在大动荡之中;民族的斗争与民族融合双相的结合,中华民族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文化上是新儒学的理学的出现,学术的新因素的形成与对理学化的教条的反抗,随着经济重心…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续深化。在辛亥革命延长线上做思考或要特别注意:其作为历史人物“生命切实组成部分”的影响,如何让“区域”成为问题以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以及如何从南北与东西的长程历史来定位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20.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 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 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