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洪祥同志致力于鲁迅研究数十年,他的新著《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以下简称《近代理性》)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了难点、疑点、缺点而经过自己深思精研有所开拓有所发现的学术理论力作,显示了著者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和严谨辩证的理论思维。发现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理性精神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而逻各斯与自我超越性则构成理性精神的两翼。无论是古希腊存在论哲学,还是近代认识论哲学.都深深地浸透着这种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与此相呼应,在哲学上,社会历史领域逐渐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由上而先后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历史观。透过这些不同的社会历史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对历史理性──作为理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表现和变体──的肯定。不过,对于历史理性的特点、历史理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机制、历史理性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并不满足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典概括。一般认为这个概括仅限于概念上的总结,并未触及到当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入解剖,尤其是这个概括在理性方面基本是排斥资产阶级的。而马敏教授所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则以动态的观点,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一系列特征,不仅客观地指出这一时代的过渡性状态,而且使人阅读该书便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真实的历史活动情况。近代哲人梁启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曾有《过渡时代论》一文加以…  相似文献   

4.
忧患是天灾人祸的产物。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给予积极的精神诊断,并以危机感为基础,以加快历史进程为主题,对现实进行辩证的否定、批判、怀疑与建构的自觉意识。近代中国的忧患意识伴随着1840年的炮声呼啸而来,使中华民族的先觉者内心痛苦的撕裂与理性的呐喊,沿着救亡和启蒙的轨迹呈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向人们展示了如下特征。(一)近代中西文明冲突下无奈的抉择当西方列强一手拿着大炮,一手拿着商品敲开中国封建深宫古老的城门时,中西双方开始重新认识对方。中国的积贫积弱与暮气沉沉并不是西方人心目中的“…  相似文献   

5.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中"主题性"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木山英雄则过分关注于"呐喊"时期的"寂寞"性问题。汪卫东试图弭平这两位的分歧,提出了"第二次绝望"的分期法,认为1923年是鲁迅蜕变的一个关键时刻,此后鲁迅开始朝向其反抗绝望的文学行动——杂文进军。这三种分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鲁迅一生的痕迹是从留日时期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时代经过一个大的"之间"而走向反文学的杂文写作的时代。这个大的"之间"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呐喊·自序》《希望》的写作并最终抵达《写在〈坟〉后面》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正是鲁迅扬弃虚无世界像而朝向虚妄世界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才逐渐形成了其"留白"的美学观,而这构成了其杂文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由近代理性主义,经过现代非理性主义,进到马克思主义,构成鲁迅精神逻辑发展的历史全程。作为鲁迅精神历程的前半期,由近代型自由个体到现代型孤独个体,是其近代双重理想———基于近代理性觉醒的社会事功的社会理想和基于近代情感觉醒、近代人格觉醒的个人、家庭的人生理想———相继破灭的一个历史的精神苦果。假如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使鲁迅痛切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其社会理想的破灭则充分显示了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客观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与军阀政治的产生———兼向刘晓同志请教邓正兵军阀政治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政治形态。刘晓同志的《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一文(载于《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对军阀政治的起源及其最主要的特征,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笔者同意刘晓同志...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以公正敢言而闻名。它在近代中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与《申报》并为南北报界的两朵奇葩。《大公报》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兴革与嬗变。因此,《大公报》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宝藏”。遗憾的是,以往史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多集中于1926年以后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对于早期《大公报》及其创办人英敛之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探讨。新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侯杰教授倾尽多年心血完成的力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填补了此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黑格尔哲学与近代哲学关系、黑格尔哲学同当时经济学关系以及黑格尔面对德国在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这三个方面出发,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主题是以绝对观念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对绝对观念的理性证明,是想以一种超越于个体理性之上的理性自明性,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理性自觉。这对于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因为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完成了对古典哲学的清理工作而享有崇高的哲学地位。与康德的“三大批判”遥相呼应,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也因为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三大批判”而引人注目。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实体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富于批判性的现代哲学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向传统哲学提出了根本挑战,从而走上了对实体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三大批判”。一、实体主义之批判从本体论上看,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实体主…  相似文献   

12.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在试图破解李约瑟难题、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终极原因时,从《易经》带给国人的文化思维习俗去解读不失是一种路径。《易经》简约化表达方式不利于科学缜密思维方式的形成,《易经》简约化类比方法不优越于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易经》简约化价值取向不施惠于科学精神的发展。其特征与实证检验、具体系统、准确标准的科技理性不相符合,然而这种简约化文化精神恰恰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巫术文化曾长期影响着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到近代早期随着理性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才被边缘化,但现代社会的弊端在20世纪暴露无疑,欧洲文化出现重大转向,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展开了猛烈批判,《哈利.波特》正是借用被理性和科学边缘化的巫术文化对现代社会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15.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探讨,笔者2003年出版的专著中明确指出:“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实质性的,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根源,因此难以形成近代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日本的锁国只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却是开放的,并由此培育出适应近代化要求的社会基础。”而贾秀梅、郝士宏的《近代前中日两国锁国政策的比较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9卷第9期,2007年9月)一文,将这一核心结论用在了其“内容摘要”和“结论”之中。在刊发其书面道歉的同期刊物上,笔者特发此文,廓清事实,并备后查。  相似文献   

17.
社会契约理论:理智幽灵与乌托邦梦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在宗教神学信仰遭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理性信仰得以确立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理性思想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实质上是以人类理性的面孔复活了上帝。这就决定了西方近代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乌托邦的特征。即使罗尔斯的“新社会契约论”也仍然没有摆脱人类理智幽灵的束缚和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多元社会结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要素,它形成于中古时期,其形态主要表现在二元权力体系、多元权力主体和多元法律体系等方面;其特征主要是围绕主体权利而形成的二元社会主体间的一种对立、抗衡、合作、利用的契约关系;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三大传统,即日耳曼传统、罗马法遗迹和基督教思想.多元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深深浸透于西欧人的思想意识中,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正是多元的社会结构,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催生了保障市场经济形成的法律体系,从而使西欧较早步入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康德道德个性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伦理学是西方近代两大伦理学流派之一的义务论伦理学最典型的体系,他的道德个性论亦独树一帜。本文力图通过对其个性理论的审查,揭示其结构、内容及其历史局限性,以求印证个性发展的基本的伦理学结论。(-)如同其逮密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个性论就其思维方法而言也是以理性为桥基。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就奠定了这一基础,并以之拱托道德个性结构,理智个性和经验个性的关系正以之为依归的。康德认为,好的个性、道德个性必须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个性,理性个性取决于每一个理性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和履行道…  相似文献   

20.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