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牛旅途上的因缘际会是始料不及的。我自幼酷爱北宋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作品.20多年前.我奉调入蜀.在峨眉山下岷江之畔的眉山工作了二十个春秋。朱德元帅在苏东坡的故居题写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至今记忆犹新。20年后.我调至南京.受聘于三江大学。一天乘校车时.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矮矮胖胖.笑容可掬的老教师。  相似文献   

2.
宋海珊 《社区》2008,(20):57-57
近日重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悟颇深,尤其是读到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快乐哲学”四个字。 提起苏东坡。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多舛的命运。他因反对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而遭神宗罢黜,后义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暮年还被流放到岭南,几乎一直都生存在充满矛盾的党争之中。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完了六十六年生命轨迹的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星在常州陨落了。出生于四川眉山,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苏轼,为什么不叶落归根而客死常州呢?苏东坡与宋之淮东遭、今之江苏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又留给后人那些不解之谜呢?作者根据《苏氏族谱》中《东坡公年谱》的有关记载,并对苏东坡做过太守的徐州、扬州和客死地常州,进行了寻踪考古,写成此文,为揭开苏东坡与江苏之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不仅擅长文学、诗词,而且还精通医学,尤其对养生之道有独到的见解。一次,他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找东坡索墨宝,张希望他最好写一点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略思片刻,点点头说,“我得了古代的一个养生长寿方,这药方很简单,药只有四味,但服后效果甚著,今天就奉赠给你吧。”于是,东坡飞毫泼墨,写成四句诗:“一曰无事当以贵,二曰早寂当以富,三曰安步当以车,四曰晚食当以肉。”这哪里有什么药?张茫然不解。东坡笑着解释说,养生长寿的要诀全在这四句话里,所谓的“无事当以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荣誉…  相似文献   

5.
李国文 《社区》2009,(2):44-45
苏东坡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文学大师。九百年来,他像一块兀立不动的文学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伟大的文人之所以不朽,就因为他是一“代”文人,这个“代”,代表着一个年代,一个朝代,也代表着一个跨越历史进程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谈苏东坡以赤壁为题的一词两赋侯惠娟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在诗、词、文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更“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和南宋豪放词的继承者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笔力...  相似文献   

7.
王吴军 《社区》2012,(20):40-40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文才出众。而且还十分喜欢植树,并为此写了许多植树的动人诗篇,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植树文人”。  相似文献   

8.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从未解印归田,至死仍在官位上,但他的内心其实早巳退了、隐了。我为此给个名称叫“意隐”。它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里一部分有理想、有才气、重感情,爱生活的知识分子在专制统治重压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间接反抗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的灵魂拯救──苏东坡思想论程光泉苏东坡的一生都在寻求人的价值。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看到人生终极目的的破灭,个性与社会相冲突,价值取向与正统观念相背离,无家可归,灵魂没有依托,因而冷漠残酷的现实世界已在眼里失去了意义。为了顽强地生活下去,为...  相似文献   

11.
晋川 《山西老年》2013,(2):34-34,63
苏东坡与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友,二人同在杭州做客时,经常互相唱酬。有一次,二人在西湖边踏雪赏景,袁公济走在雪上,触景生情,便说:“苏公,我有一谜,不知您能猜得否?”东坡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示谜面。”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七言唐诗半句。”苏东坡一听,不禁暗暗吃惊,心想,  相似文献   

12.
话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这天,他来到浙江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但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席间,有人提议赋诗助兴,并且凭诗文的高低“轮流坐首位”,大家一致赞同。县令王笔道:“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接着,又有一位宾客也赋诗一首:“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知府杨贵当仁不让,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相似文献   

13.
当年在杭州任知府时,苏东坡与当地一位叫庞安的名医交谊深厚,常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道和养生之术。有一天,庞老中医去拜访苏东坡。他来到书房门前时,一眼看见房门上新挂了两只灯笼,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  相似文献   

14.
1097年,苏东坡被贬儋耳(今海南岛儋县)时,已经62岁了,他自料此去必死,所以安排了后事。他描绘临行时的情景说:“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孰料在遇赦北归时,他却又唱道:“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儋耳竟成了他的老家了,变化不能说不大。促使他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当然还有别的因素,而民族友谊的力量,恐怕是主要的了。邓拓同志的《旅途杂诗·蜀山忆东坡》一诗中说:“累年谪宦悯荒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的艺术境界典型地体现了诗书画三者的沟通与契合。他用诗来表达对书与画的见解;他认为诗书画三者的同一性是表现“心”——表现自我;他在艺术上体现的“道”是一种辩证观点;他刻意追求“新”——不断的创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对养生最有研究的一位文学家之一。他在许多文章中记载了自己的养生经验。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活到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苏东坡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延寿的轶事。说他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到净慈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他是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徽宗五朝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东坡自幼深得家学熏陶,博览文史,文如泉涌,加之深受西蜀文风和家乡外在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有济世之志。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年仅22岁的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顺利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他并不顺利的人生之路。入仕几十年来,他以超群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屡受皇帝、太后及正直大臣们器重,历任制诰、侍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和龙图阁、端明殿学士之类的京  相似文献   

18.
李望 《淮海文汇》2004,(1):45-46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公知徐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 《可乐》2010,(8):66-66
我对逻辑学有兴趣,这种兴趣是从对逻辑学家的兴趣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罗素发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悖论,连忙写信告诉弗雷泽,顺便通知他,他经营了半生的体系,因为这个悖论的发现有了重大的漏洞。弗雷泽考虑了一番,回信说:“我要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结论就好了……”我觉得这个弗雷泽简直逗死了。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的作品 ,大量地、多方面地反映着民俗文化内容 ;他的许多诗文 ,反映了北宋极其广阔的民俗地域 ;他在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方面的研究 ,尤其有独到之处 ;他还是一位具有进步的民俗观的杰出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