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黑色意象的解读来接近鲁迅特有的艺术世界。黑色在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显现了鲁迅作品的色彩特点。黑色经过鲁迅自身内心的深刻感悟,成为鲁迅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4日,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和西华大学文学院联合召开了"中学语文教材与鲁迅"学术研讨会,川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多名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增删及其所引发的争议、鲁迅作品的"教"和"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对于其"家"主题的考察,实际上鲁迅的作品中处处隐含着对于"家"的焦虑。这个"家",包含三个层面:微观的家庭、中观的家族和宏观的传统文化、现实社会的精神家园。这三个层面的"家"是紧密相关的,鲁迅藉此步步递进地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深入骨髓的无"家"的绝望与痛苦。鲁迅作品中的"家"主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一个整体性的、根本性的焦虑。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先驱。鲁迅写了许多出色的杂文和小说,给“五四”新文学带来了眩目的异彩。本文试图从启蒙的角度,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鲁迅启蒙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师陀在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特征明显时登上文坛,没有归附任何文学流派.然而,他游走于左翼和京派边缘的创作姿态背后,深藏着对鲁迅个性主义思想的继承和由此而来的对文学创作独立性的坚守.师陀重继鲁迅启蒙一途,并承继了鲁迅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直面、反省、批判国民精神的弱点,特别是暴露被虚幻面纱所掩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象,延续并深化着鲁迅作品中对某些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力求触及文化的深层缺陷,大胆而尖锐地呈现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0-114
夜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场景,也是鲁迅展开叙述的惯用空间。鲁迅是爱夜的,常有不眠之夜,也多在夜间写作。不眠之夜在鲁迅作品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丰富的夜间生活体验也成为鲁迅写作的有效经验之一。鲁迅对夜的描写堪称细腻、准确,又十分独到。夜在鲁迅的经验和作品里,更多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时间,而是一个黑暗的、逼仄的空间。将喧嚣的纵时性的历史转化为静默的共时性的空间奇异而突兀地存在,是鲁迅在担负了长期"守夜人"的"职责"之后,所累积的创作经验和萌生的创作才华。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延安文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刚 《文史哲》2011,(2):116-126
鲁迅作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虽然已于1936年离开了人世,但其作为一个巨大的精神性的存在,仍然在延安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精神核心的作用。正是在延安时代,鲁迅的新文化"旗手"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开始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随着鲁迅及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弘扬,在延安曾一度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为圭臬的文艺思潮。但这股以"鲁迅"为标志的启蒙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却遭到了同样尊奉"鲁迅"的权威话语的强力阻遏。这一冲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坚守鲁迅启蒙主义精神的萧军和维护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胡乔木关于鲁迅道路的"发展"或"转变"问题的激烈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借重了"鲁迅"这一资源,并按照毛泽东思想的话语方式,实现了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新的阐释,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占领。这不但启动并促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由"五四"启蒙文学向延安"工农兵文艺"的重大转型,也由此形成了一套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的文学阐释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作品中"打不败"的硬汉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蔑视死亡"的气概与鲁迅作品中的"死火:宁愿烧尽也不愿冻灭"的献身精神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倍受摧残而不屈服的韧性品格,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9.
王吉鹏先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研究鲁迅",将鲁迅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在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视閾中研究鲁迅;他以十分开阔的学术视野,在对于鲁迅作品细致深入的解读中,努力道出其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他常采用十分新颖独到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研究论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其在鲁迅研究中执著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吉鹏先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研究鲁迅",将鲁迅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在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视閾中研究鲁迅;他以十分开阔的学术视野,在对于鲁迅作品细致深入的解读中,努力道出其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他常采用十分新颖独到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研究论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显示出其在鲁迅研究中执著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朱寿桐 《江汉论坛》2001,11(9):76-79
本文对鲁迅作品中的"不争"者的层次、阶级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一贯的思想斗争史表明,他的"不争"并不仅仅是不加以抗争的意思,更包含着"不挣"和"不争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0):67-74
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研究,大多在语言工具论以及思想解放论等层面上,而对这个重大变动中"口语美学"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重视不足。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具有"释放"作用,具有口语化的叙事功能和"白韵"效果。这方面,鲁迅作品颇具代表性。鲁迅小说语言由于长短句子相兼、多口语语气助词、平仄起伏错落、多开口音和叠音词,因而更具有语言的审美功能。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不仅是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的启蒙运动的结果,还是语言自我调节,人类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美的诠释形式,语言进行自我释放和张扬的自然选择。鲁迅小说创作中的语言是鲁迅本人"双言"背景的审美融合的结果。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研究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口语美学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语言的自觉,将鲁迅研究有效地介入今天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13.
鲁迅留日时期弃医从文,开始思索以文学改造民族灵魂的问题,倡导并坚守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文学观。这一文学观是在多重合力所形成的语境中发生的,制约性因素颇为复杂,其中耳濡目染所体认到的日本文学经验则极为重要。日本政治小说观经由梁启超使鲁迅逐渐消解了内心深处文学与科学间的紧张,相信文学能传播科学以作用于现代人生;夏目漱石的"余裕论"和厨川白村的文学理论在鲁迅那里形成一种结构性力量,规约着他对文学为人生之范围、程度问题的思考与言说,即不超越艺术底线而妄谈文学为人生。鲁迅反感"破理显实"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以至于放逐了自然主义所置重的性爱描写,关注"人间苦",现实主义成为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同在的为人生的启蒙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4.
(二) 鲁迅一生主要是以其文学创作为思想武器进行韧性战斗的。对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不过,“文革”前探讨鲁迅作品思想性、战斗性的较多,而探索其艺术性、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研究的较少。新时期前几年仍有此倾向。自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活动开展以来,系统性的综合研究明显加强,加之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鲁迅作品研究创见迭出,取得了令人喜悦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5.
字母借词主要是在对应外语词语音发音特点相似的前提下,对汉语语素进行一定的选择和组合,使生成的字母借词受到语音的限制,在词义表述上往往"词不达意"、"互不匹配"的特殊词汇。因其在构词上具有特殊性且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构词方式,因此以汉语字母借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系统的认知模式分析、了解其概念整合的具体体现方式、归纳字母借词的特点,从而确定词义中的"非任意性"认知模式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文学的图像演绎模式,主要包括反抗式、颓废式、温情式三种。具体来看,鲁迅作品主题和封面图像相互文,封面图像超出了外在的装饰功能,具有阐释文学主题的功能,并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联系。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的图像叙述实践,作为文化图像的"山海经"和作为政治图像的"幻灯片"促成了鲁迅关于图像的两重认知。同时,鲁迅的图像情结和他的文学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构成鲁迅文学的另一种讲述方式:一是对于图像价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二是对于文学叙述的图像化尝试,鲁迅的文学创作通过图像艺术不断地外化和延宕。  相似文献   

17.
分析梳理了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形成及绍兴地方性塑造方面的影响。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的再现作用,加深了人们对绍兴地方性的认知,影响了绍兴地方性的形成;在塑造绍兴地方性的方面,鲁迅作品承担了地方品牌的功能,为旅游开发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启发,并为相关文化再生产提供原始文本和文化意义。因此绍兴在相关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塑造绍兴的地方性,充分利用鲁迅作品和鲁迅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3,33(1):92-98
"爱民主义"是以"爱民"为宗旨的一种"主义"。"爱民"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而"爱国"一词晚出,其后长时期中用量亦少。但近代"爱国主义"大行于世,至今有"爱国主义",而无"爱民主义"。"爱民"之义,古代文学中多表达作"为民",唯《三国演义》、《歧路灯》等小说中不乏"爱民"之说。《歧路灯》写谭绍衣作为主人公谭绍闻的对照,办案中"曲全生灵",又写季刺史"午夜筹荒政"等,更是中国古代堪称以"爱民"为"主义"的长篇小说。《歧路灯》的"爱民主义"有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文学的渊源,有首创和示范的意义,但也有受封建制度约束和"清官"思想的局限。研究这一问题,对当今读书、治学和为政都有参考意义。建议将谭绍衣勘灾一段描写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刘春霞 《阴山学刊》2004,17(4):102-105
南宋婉约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点.这一派词人多用"瘦"字,借"瘦"来形容人或物象,并在借词的"宛转回互"的特点,反复咏叹人生的悲苦与家国的沦亡中,形成了其意境不开阔,但意韵悠远的"瘦"境词.  相似文献   

20.
正高旭东《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一书,从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全书将鲁迅置身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漩涡中加以剖析,研究了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选择,在文化深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承担,以及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传统。首先,第一编"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以"漩涡"一词点出"鲁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鲁迅所呈现出的复杂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反映,其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难题。以跨文化的眼光审视鲁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