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民俗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本体性研究。这既是催发民俗学诞生的初始动因,也是民俗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种本体性研究将会向纵深发展。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误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立足现实、观照历史、面向未来,研究民俗文化的演变规律,探寻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促使民俗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同步、健康发展,使民俗学真正成为有用之学。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本体性研究。这既是催发民俗学诞生的初始动因,也是民俗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种本体性研究将会向纵深发展。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误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立足现实、观照历史、面向未来,研究民俗文化的演变规律,探寻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促使民俗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同步、健康发展,使民俗学真正成为有用之学。  相似文献   

3.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适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话研究在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对于中国神话的相关研究,已有一大批有成就的研究者及诸多成型的学术思想。田兆元先生作为当代神话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学术思想从早期的神话史研究,到近年来对神话研究路径的探讨,均深刻表达了对民族国家认同、社会精神建构等现实话题的整体观照。因此,其思想可定位为社会神话学思想。田兆元的社会神话学思想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关于神话史的书写与解读,二是对当代神话学研究的三结构论即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的探讨。其社会神话学思想尤其具有开创性与继承性,在神话学、民俗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土化议题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但作为一门有着本土渊源的学科,中国民俗学界对此较少讨论。从学术理路出发,结合民俗学的当下情境来看,民俗学面临着由传统民俗学向现代民俗学的学科转型,在此过程中本土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民俗学的本土化还面临着本土概念建构的无意识性与国际视野不够深、广、新的双重短板。民俗学本土化的探索和尝试,有待于学术共同体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民俗学研究领域 ,陈勤建是特色比较突出的一位学者。二十余年来 ,他瞄准当代国际民俗学科和文化人类学科的最新成果及中国学科现状 ,深入社会 ,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 ,更新民俗理念 ,构建学科框架 ,在理论民俗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对乱伦禁忌这一问题的探讨研究,有职业的研究学者如民俗学家、神话学家、文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等,还有许多业余社会工作者如警察、医生、律师等。对血缘婚姻和乱伦禁忌的研究乃是100多年来世界民俗学界热切关注的一个学术焦点。在新近出版的《乱伦与禁忌》一书中,作者观照考察的主要对象是中外神话传说中的乱伦神话。因为在乱伦禁忌产生的时代,神话是人类惟一的阐释标准和知识体系。乱伦神话的普遍性与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乱伦的忌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为人们研究乱伦禁忌的问题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乱伦与禁忌》的作者就…  相似文献   

8.
面对非遗运动的巨大声浪,岩本通弥教授的《东亚民俗学的再立论》从欧亚比较的角度,将各自有着演进历程的中日韩三国的民俗学视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东亚民俗学再出发的基点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回到日常。有鉴于此,进一步审视其提出的"Folklore-民俗(学)"中英互译这一学科发端的根本问题,就有了必要。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现代中国民俗学的演进中,除了Folklore一脉的影响之外,中国民俗学还有受到美国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Folkways影响而在燕大社会学系进一步发展出的"社会学的民俗学",也即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的这一支脉,因为采用局内观察法,在社区-功能论引导下的民俗学研究,本身就是直面当下,面向日常的。  相似文献   

9.
民俗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民俗表面的描述上,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深入现象内部,对文化解释中"意义"进行思考。民俗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描述民俗学到解释(阐释)民俗学的学科转向。立足当下,从政治经济因素、民俗现象的场域、作为实践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与文化再生产几个方面,学者对民俗现象文化意义的解释已建构出较之前人更为精妙的方法。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民俗学一定能够日趋成熟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围,把学术的重心由清末的经史子集扩大到民间文化与社会心理方面,推动了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新学科的建设,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天地,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组织发起了全国性的歌谣征集与风俗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北大的国学研究乾们结合西民俗学原理,对歌谣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民俗学的界定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使民俗学理论与学术实践实现了有机结俣,最终使中国民俗学以一门新的学科的面貌出现于学术界,北大也因首倡之功而成为我国民俗学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民俗之“民”,即民俗主体的范围,在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是引起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尤为引人关注。从区分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界定“民”的范围,可将社会情境分为两种类型:生活情境和公务情境。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人都是“民众”的成员,生存在民俗模式之中;而在公务情境中,人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契合自己此时的公务人员身份。生活情境可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背景与现场处境两部分。情境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解释力的民俗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 ,需要从中国学者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的“价值探索”中梳理。中国人的价值观源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 ,源于儒、道、墨学术精英的学说 ,源于中国民俗民间文学。随着对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 ,中国民俗学学派价值论的研究 ,也将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5.
歌谣与民俗互为依存,具有共同的表现特征,又共同培育了民族民间艺人。湖北恩族三岔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其研究分析,可略见土家歌谣与风俗于一斑。  相似文献   

16.
民俗生活是歌手的生存环境。晋北独特的民俗生活成为歌手滋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内容构成。晋北民歌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以民俗生活为载体,得以形象化和生活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并且获得了意义张力。  相似文献   

17.
历代一些文人学者抱着“文词鄙俗,莫过于谚”的偏见对谣谚这一民间文学分支的价值不屑一顾,因此保存下来的谣谚作品数量不多,而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本文试从两宋谣谚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着手来分析谣谚中折射出来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并指出一些谣谚有悖史实之处,以求更客观地看待民间谣谚的价值。当然,这些不符合历史之处,从整体上来说是无损于谣谚本身的光辉的。  相似文献   

18.
在剖示中国传统化与中国民俗心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民间信仰在民俗心理中的地位,并着重解析了中国传统化对现代民俗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的出版,体现了中国学者充分理解民间故事的地方性与"国际性"特点的努力.故事类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民间故事的总体风貌,为探讨中国民间故事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民间故事之间的交流影响提供了基础.民间文化的研究亟待从学科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增强学科的对话力量.  相似文献   

20.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