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东 《西藏研究》2008,108(2):102-108
硗碛是雅安市宝兴县唯一的藏族自治乡,处于藏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藏区的边缘,当地民众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层次及多种信仰交织的复杂状况.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道教及汉地其他信仰相并存,且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行不悖,呈现出十分和谐的局面.此现象在文化边缘地区颇具典型意义.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硗碛藏族乡宗教信仰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代移民与川西藏区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四川属于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遍布巴蜀各地。四川西部有相当部分为藏族聚居地,据乾隆《西藏志·疆圉》载,雍正三年勘定川藏疆址,“始定于南墩宁静山岭上为界,并建分界牌:岭东之巴塘、里塘属四川,岭西属西藏。其中叫察卡、中甸属云南,三处疆界始分。”本文所论川西藏区,主要指川西的松潘、懋功、杂谷、雅州、宁远等地,这些地区在清代有众多的汉民移入聚居,对汉藏民族间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一、 移民与农业拓垦汉族何时进入川西藏区,已无从考证。但川藏间的民族往来,自古以来就没中断过。唐朝时吐蕃不断向东…  相似文献   

3.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藏族地区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成都平原之间,在历史上是藏族与内地多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交通要道,与汉族联系密切。所以,藏汉双语现象与其他藏区相比,出现的时间要早,程度也相对高一些,具有与其他藏区不同的特色。如何认识四川藏区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4.
增林 《中国民族》2010,(4):30-30
见到郑晓幸代表,是在全国“两会”紧张的会议间隙。四川省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省内的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十分重要。说起四川藏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情况,郑晓幸代表却不无忧虑:全省藏区尚有22个县图书馆无机构无馆舍无编制,578个乡镇中有508个无综合文化站,4083个行政村中有3983个村无文化活动室,群众“看书难”、“看戏难”、“文化鉴赏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发展水平与藏区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尼玛泽仁46岁,四川巴塘人,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民族班.他对西洋画较熟悉,也热恋过版画,1982年终于决定走民族画道路.于是入藏区、进寺院,钻研藏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同时将西洋绘画技巧运用到民族传统绘画中来,从而开始了新藏画的创作研究.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是我国藏族聚居的六大省区之一,据1990年全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藏族人口共有366718人,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在靠近甘南州的宕昌、武都、文县以及甘肃北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藏族在甘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1958年以前,甘肃藏区社会一直以部落制形式存在。 甘肃藏族部落不论与国内其它民族的部落制相比,还是与藏区其它地方的部落制相比,都存在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时经过苗、瑶、壮、彝、藏、羌、回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区,在滇、川、康、青、甘藏区转战达一年半以上。红军经过这些藏区时,对藏族上层人士开展了细致入微的统战工作,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后来新中国巩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顺利解放西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藏族地区并非藏传佛教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区,而是共存着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当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藏族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或没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因而藏区宗教,依然以藏传佛教为中心,而多元宗教共存的特殊现象,只是在一小部分地区或较偏僻的个别村落存在.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巴塘基督教、盐井天主教堂和昌都清真寺与拉萨清真大寺略作考证和描述.  相似文献   

9.
盐井村隶属于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自治乡,当地聚居着部分藏族和纳西族群众,亦有少量汉族.历史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东巴教或天主教,形成了目前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幅真实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地理结构、政治形态、经济格局及文化语言的区域分化等各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并受到藏族特有的区域划分法影响,逐渐形成了历史上各种颇具特色的藏族地域概念.藏区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展现了古代青藏高原的统一与强大、整合与分离的具体情况,是藏族历史地理发展演变过程中藏区地域文化结构产生的标志.同时,内地中央王朝政体的变化与边疆政策的更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区地域概念的生成演变,决定着藏区地域格局不断伸缩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安多地区是我国藏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物产丰厚;畜种多样,牧场肥沃;景色秀丽,五谷飘香。这里可谓十种美相齐备,真乃藏族一块聚居生活的理想地方。  相似文献   

13.
藏族地区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它与腹心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新时期十年文学有相同之处:一起从“四人邦”文化专制主义和“左”的政治气氛中解放出来,同样受到包括西方现代派等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在波澜起伏中得到繁荣和发展。但是它的发展方式和表现形态却很不一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在民族  相似文献   

14.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在"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的系列报告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汉藏民族"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相当数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民众移居或到汉族聚居的内地大城市谋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群众自由迁徙权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认同,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区域性的和谐共存报有相当信心,体现了当前汉藏民族关系的融洽度。  相似文献   

16.
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活动之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珍 《西藏研究》2010,(1):9-15
随明清两代经营川藏线和清末川边改流的开展,大量汉族人进入四川藏区,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中界的巴塘一时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文章从开荒垦殖、开设商户、兴办学校、汉藏通婚、帮会组织等角度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移民在巴塘的活动作了论述,呈现汉藏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新政”“兴学”和川边“改土归流”的大背景下,川边当局设立关外学务局和劝学员,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划分学区,“强迫”当地藏族子弟入学,注重普及初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拨付较为充足的教育经费,采取结合当地特点的教学课程及课本等措施,使川边藏区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清末川边藏区近代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则可为今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之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元明以来隆务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元明以来 ,由于政治、军事等多种原因 ,蒙古族和中原汉族等居民开始入居隆务河地区 ,并与当地原住民藏族接触 ,交流 ,并从文化上互相吸收 ,相互学习 ,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长期的共居生活中 ,互相借鉴、吸收 ,从文化上形成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20.
明代朝贡对藏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朝贡制度是明王朝对藏族地区实施统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加强了明朝同藏区政治关系,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藏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进了藏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本文试图从经济方面来探讨朝贡对藏族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一 明王朝针对整个藏族地区教派林立的状况,在政治上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并在分封的同时,主要针对受封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朝贡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类: 1、年例朝贡,即例贡。各受封的僧俗首领按照明朝的规定,定期向明廷进行朝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