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岭南西部民族文化交融初论徐亦亭中国古代的岭南西部,主要是指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这里在历史上是多民族频繁活动、不同文化密切交流融合的要冲地区。岭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来自东南沿海和湘玩武陵之间的越人稻作文化、瑶族游耕文化,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后期岭南出现了一批地方故事集,目前可见的有6部,包括《五山志林》、《霭楼逸志》、《邝斋杂记》、《粤小记》、《粤屑》、《越台杂记》。这6部地方故事集彰显岭南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及岭南各阶层人民的美好品质,抨击岭南官吏的残暴和官场的腐败,描绘岭南民间疾苦,批判岭南社会丑恶现象,记叙岭南民间奇幻故事。这6部地方故事集在艺术上各有独特之处,《粤屑》、《粤小记》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6部地方故事集对后世岭南小说、戏曲,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雷神,是岭南越人的原生神灵。在历代汉族官员的推动下盛行了几千年。龙母原生于岭南越人中,但她成为神灵,是汉族文化传入的结果。伏波神却是汉族官员哄抬造成的。三界神和花婆神,一是岭南本地的首领兼巫觋,一是随汉族文化的传入而传入,因岭南社会的发展而先后为各地居民所接受。这些神在历史上先后为岭南人所奉祀,各为其用,控制了岭南越人及其传人的思维,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阻碍了他们的信仰从巫术阶段的向上提升。  相似文献   

4.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始终是中原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时,统治者尚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本文仅就唐朝对岭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略作论述。一、唐朝对岭南地区的羁縻政策隋末,肖铣割据岭南,称梁帝,置百官。武德四年(621年),唐将李靖统兵灭肖铣,岭南始归入唐朝版图。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中之一,道下有州、县。“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  相似文献   

5.
《岭南逸史》中的客家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逸史》中的客家史迹刘佐泉(湛江师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湛江524048)自19世纪初年起,“客家问题”作为华南地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以来,学界关于客家历史的研究,时起时伏地已持续了近二个世纪之久,时下渐形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回顾近二个...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樵山历史上又名茶山,产茶历史悠久,盛产好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樵茶为粤东第一"。西樵山茶的发源、发展与樵茶文化在岭南茶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岭南茶文化的宝贵财富。从西樵山茶的自然环境、发展兴衰和文人视角下的樵茶文化等三个方面对古代西樵山茶做一个深入的挖掘分析,重现西樵山茶的昔日辉煌。  相似文献   

7.
陈融《读岭南人诗绝句》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系统清理和记载岭南诗人诗事及有关史事,表现出明确系统的载记乡邦文献、传承地方文化意识;对某些珍稀文献和重要史实进行准确记录和中肯评述,留下重要的文献线索,澄清重要的历史事实,补苴了以往载记之不足。《读岭南人诗绝句》还表现出相当明确的批评观念:以爱古人而不薄近人的评判态度,力图全面详尽地展现岭南人的诗歌创作风貌;以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诗学评骘尺度,表现出对岭南诗人诗作某些核心价值的深度认可或期待;以通达的眼光和明确的诗史意识,对各派诗人与各种人物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存人事与史事之真实;注意记载和考辨与岭南诗坛相关的非岭南人物或事件,表现出明晰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整体意识。《读岭南人诗绝句》是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一个精彩总结,不仅在岭南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文体史和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堪称中国历代论诗绝句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8.
聚精撷英的力作──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孙秋云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兄弟民族,人口已逾210万。她同时又是一个人口散布亚、美、欧三大洲的国际性民族。近年来,国际瑶族研究由隐转显,先后在法国、泰国和我国的香港、湖南、云南、广西等...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十分活跃,民族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岭南民族融合关系具有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双向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并最后推动了岭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相似文献   

11.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诸家论述的基础上 ,从传说、语言、信仰、风俗、文献五个方面对水族族源试作探索 ,赞同今天的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原始居地应为今广东、广西相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3.
黎族文学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为黎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现健康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第一代著名黎族作家龙敏的作品进行综合解读,揭示黎族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困惑,探讨海南黎族作家文学创作应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性,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史记·西南夷列传》描绘了西南地区内部各民族的独特特点,追溯了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交往的历史,重点讲述了汉武帝三次通西南夷的情况,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史观;将复杂繁乱的历史问题叙述得条理分明,体现了司马迁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缘由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国际学术的跨文化交流,出现本土知识与世界其他知识对接或对话问题;另一步面,由于整个国家及世界话语情境的变化,旧的知识需要批判与反思,新的知识体系需要被重建.汉语的"民族"概念已经固化和内化,不能与"族群"概念随意置换,更要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对"民族"和"族群"概念进行过度泛化.汉语中强调"民族"概念是为了始终体现国家建构的历史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古史籍中有关“别种”史料的研究,认为“别种”是我国古代史家在著史时为了划分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或部落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示国外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或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所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认为“别种”与“别部”在我国古史籍中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并对史家在记载中出现“别种”的原因,以及“别种”这种记载法对我国后世史家在少数民族的记载和划分方面的影响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佥文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传说研究,其新著《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学为理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壮族风物传说,开创了民间风物传说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佤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山地 ,但与汉族的沟通早已有之 ,这在姓氏上亦可见一斑。这与元代以来汉族人口不断地迁徙到滇西南 ,和同样是迁徙至此的佤族发生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 ,这种交流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强。今天阿佤山的佤族青年姓名实行汉佤两制 ,互相间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的话剧是在赵丹、徐韬、王为一等著名戏剧家的直接指导下产生的,在充分借鉴并吸收汉族、俄苏歌剧和舞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秧歌剧(汗都舞春)是从东北带来的曲子剧“二人转”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清代乱弹弦索调曲子戏、眉户、越调的基础上显现出雏形,逐渐演变为锡伯族的现代“秧歌剧”;歌剧和舞剧是在翻译、移植改编汉族歌剧和舞剧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时期锡伯族作家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体现出歌剧和舞剧的现代性,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东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它们既包括壮、瑶、黎、畲、苗等土著民族,也有回、满、京等迁入民族。各兄弟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同时也为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