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的“空间转向”促成了传播地理学的兴起。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媒介与空间及其互动可被视为传播地理研究的学理起点和核心范畴。当媒介被理解为介质、管道与关系,以及空间被理解为实体、实践与社会关系时,物质性、表象叙述与关系建构成为融通传播与地理的内部动因。空间衍生出地方,媒介衍生出景观,媒介、空间、景观、地方划定了传播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域:空间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空间、空间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空间、地方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地方、地方中的景观与景观中的地方,构成传播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象限。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将框架型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的解读。探讨了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框架媒介的定位、属性及核心功能,表明了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传播载体所体现出的“分众传播”的延伸建构;重点分析了框架媒介“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即两者均体现出了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解读了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即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嵌入-连接视角,探究了作为“中介景观”的媒介空间将城市性和乡村性纳入流动化网络情景之中的过程机制:脱域与再嵌入。借助流动性媒介空间中的交往实践,城乡居民在异质性的生活观念、情感价值、身份认同和地理感知等维度建立起对彼此的想象与认知。媒介空间对距离、认同、价值等不可见价值的描述和阐释,意味着现实语境下作为一种生产力量的城乡多元主体已经全面参与到城乡关系重构、要素聚合与空间关系的“流动化生产”之中。作为承载情景建构和关系再生产的“第三场域”,媒介空间也将为乡土公共性的重建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现代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质上是“网络红人”虚拟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从文化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从系统论角度看,它是由“网络红人”、网络技术、网络受众、网络平台及隐含于上述要素之中的价值观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实践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从生成机理来看,网红文化是内生机理与外生机理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优化网红文化生态,应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引领网红文化向上向善航向;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净化网红文化生产传播载体;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促进网红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社会,乡村网红是网络广场中的“乡村信息源”、自者视角下乡村社会的形象建构者和网红效应下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们进一步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助力着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网红以“原生态”的草根人设传播、富有“地方感”的共情传播、集体参与下的人际传播助力媒介化乡村社会的构建,优化了乡村社会的传播格局。乡村网红的传播实践加速了乡村社会传播的“在地化”转向:传播资源从“汇聚城市”转向“返流乡村”,传播话语从集中把关的宣传话语转向共享式的民间话语,传播方式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在地性的参与式对话。我们尚需引导乡村网红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为当下乡村社会传播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组织普遍性的传播参与,传播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加强传播伦理研究,有效地规范传播行为,以便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媒介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进行道德约制,使之从他律走向自律,已成为当前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传播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是当代传播理论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是“元宇宙”这个名词成为网络热点的一年,元宇宙概念的实现已成为可能,并且将成为以后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元宇宙语境下,影像传播载体将完成二维媒介向三维媒介的转向:结合三维影像的空间叙事特征与元宇宙媒介下的多重可能性,尝试探讨两者结合之下空间叙事的特征迁移与多元化的叙事可能,并尝试构建未来元宇宙概念中的空间叙事部分的叙事逻辑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旅游中的服务失误作为研究背景,基于对402份问卷数据的分析,研究服务补救对游客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并检验了地方依恋在服务补救对游客正面口碑传播意愿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旅游服务失误发生后,服务补救各维度对游客正面口碑传播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恋与游客正面口碑传播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地方依恋在服务补救同正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其中对有形补偿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为目的地自身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提要]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进入,思考亚丁景区的多元空间实践背后所蕴藏的并行逻辑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透析稻城亚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进程,其浪漫化、景观化的表征空间生产与地方意义网络呈现出区隔状态,景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但在实际的空间生产中,两重“并行空间”,一是表征空间与实践空间,二是游客空间与本地人文化空间。这两组重并行空间内部并非区隔割裂,而是持续进行着辩证互动。本文认为,亚丁的“并行空间”实践具有丰富的样态,能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建构与话语资源,塑造具有矛盾和张力的新型空间想象,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目的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降低游客环境影响,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有垃圾处理行为、资源保护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教育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等.影响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主要有态度因素、环境知识、教育和能力因素、习惯因素、榜样和从众因素、规制规范因素和支持因素等.环境责任行为产生的环境绩效主要有环境质量、景观质量、人类福祉、个体身心健康等.环境责任行为模型包括各类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环境行为,环境行为指向环境绩效.  相似文献   

12.
从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出发,讨论“规划脱节”现象——现实的空间建设未达成规划的目标或不符合规划的内容。研究认为,规划并不是单一地指向空间的实施,它还能打造景观社会,即生产全社会对于未来发展与增长的共识;打造景观社会能够使城市开发顺利进行,但也容易造成空间开发与规划内容的相互分离。以B镇的个案为例,阐述政府、开发商等行动者利用规划的时空特性生产新城意象和制造景观社会。新城景观带来了村民对于增长的欲望、塑造了他们的城市化观念和区域意识,进而激发其对城市空间的投资和消费。对规划作为城市开发的技术工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居住区会应运而生,其中的绿化设计也应该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重视.但近年来有些居住区绿化设计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居民既不能很好地体验美丽景色,又不能充分地享受和睦氛围.“绿道”理论作为一种创意的设计思路,为设计者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一些启示.设计者可以把城镇居住区中的绿化空间划分成一组或者几组具有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空间.直观而言,就是突破传统的“块状”景观空间,采用具有“绿道”功能的“线性”景观空间.此外,本文还为这种“绿道式线性空间”设计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力求其功能性和景观性能够完美结合,营造出更加舒适的新型城镇化居住区.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传播理论的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媒介”的话语建构,其知识来源可追溯至传播思想史中的“泛媒介论”。基于空间媒介的视阈重新审视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建构,彰显了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即城市形象建构可被视为城市空间意象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进程凸显了空间媒介各异其趣的解码潜力:符号呈现、符号重构、符号互嵌。通过对城市文本的话语、象征与隐喻分析,也揭示出城市形象建构是充斥着权力博弈与话语争夺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经济形势与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播生态。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中,颠覆传统的媒介营销理念,建构立足需求的现代营销观念,贯彻建立关系的营销价值核心,实施协同一致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可以有效拓展媒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251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古代传播词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传播词辨释黄金贵现代表示传播概念的词,非常广泛。或表示传播的内容,如“新闻”、“消息”、“信息”等。或指称传播的媒介,如“报纸”、“传真”、“电台”、“广播”等。而直接作传播活动的通称,则有“传播”、“传通”、“宣传”①诸词。这些大都表示现代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这使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失效,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到"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  相似文献   

20.
借助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旨在探究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感知、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链式多重中介模型以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为起点,情感形象、认知形象与满意度为中介,形成影响行为意向的路径结构.研究表明:新疆入境游客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形象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阐明了游客参与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和传导机制,对新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