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西方美术交流是双向进行的,东方美术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一系列影响。西方接受东方美术的过程是发现、模仿、创造的过程,这对每个面对当今外国美术的中国画家不无启示。 罗可可(Rococo)艺术,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时代,又称“路易十五式”。风格纤巧、精美、浮华,追求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彩柔和富丽。 在路易十四时代,艺术成为王室宣扬权力与荣耀的工具,古典主义风格受官方保护和鼓励。18世纪,新的资产阶级贵族阶层正在形成,国王不再是艺术的唯一赞助人,资产阶级贵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强加于艺术之上,无疑促成了美术风格的演变。古典主义刻板庄重的手法已无力表现巴黎上流社会饮宴游乐、轻歌曼舞、情场风流的内容,轻松欢快而又富丽堂皇的风格必然要取而代之。 罗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庭园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等方面尤为明显。由于法国艺术在欧洲的中心地位,罗可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逐渐驱逐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人而占领了东印度贸易市场。1624—1662年荷兰人侵占台湾,径此地通往中国内地,1936年以后独占日本市场。中国和日本的工艺品由海路输入荷兰,再经由陆  相似文献   

2.
考察艺术史可以发现,中国清代庭园设计、家具设计、丝织品、瓷器的艺术风格多有矫饰之气,这与当时法国宫廷的审美趣味颇为一致,并立即被融汇于法国的艺术中。清代设计艺术作品中的精描细绘、镶金嵌银、喜用嫩绿粉红及用尽曲线之美的装饰,也就融入到法国洛可可服饰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3.
表现主义起源泉于法国,弘扬于德国,流行于欧美,影响于中国。本文论述了表现主义的起源、理论、艺术实践及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绘画,体现了画家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与表现。德拉克罗瓦经典作品中表现的自由可以分为两种:前期在社会政治历史局限中所追求的自由和后期对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透过德拉克罗瓦一生的艺术追求可以探视人们内心对于自由的理解与向往。  相似文献   

5.
现代艺术对时装设计的影响是深刻的.从立体派、野兽派到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其艺术理念与形式无一不曾在时装设计中有所体现.而时装设计的通俗性与图解性特征也反过来促进了现代艺术的深入人心.在时装设计中融汇艺术思潮中有益的精神特质,是提升时装作品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正朱德群是"二十世纪的宋代画家",他的现代绘画接近于古典大师的精神境界,既包含中西又超越中西。——夏布朗(Jean-Francois Chabrun法国艺术评论家)这位中国画家在接触了巴黎画派之后,似乎重新体认到中国传统书法中特有的书写性的长处。我们知道他之前画过受野兽派影响很深的作品,但是在短短的几年之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式,透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朱德群带给我们强烈而生动的意象。——于伯阮(Hubert Juin法国文学与艺术评论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罗可可美术和"扬州八怪"同是在18世纪兴起的艺术流派,它们分别在法国和中国的美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者在作品题材、主题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人性美和人格美的审美主题是二者艺术风格的本质区别,这也代表着东西方审美文化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创作教育、艺术欣赏教育和艺术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多种多样的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使他们从中获得愉悦,并培养鉴别、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思想情操、生活趣味、性情与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使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完成全面的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发展,服务社会与人类。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有效地实施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12.
"文革"期间,浓重极"左"色彩的地上文学沦为了政治权利的工具,作品造假、夸大、溜须拍马的踪迹甚多,很多几乎没有艺术阅读价值。而与其相对立的地下文学,具有"情绪和心声的真实吐露"、"人性与艺术的觉醒"和"打破政治禁忌"的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知识不仅有形而上的知识和思想层面,也反映在比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层面,而社会风尚往往又是思想的折射或受其影响所致。以往的论著大多已经比较详细地排比了18世纪欧洲人的艺术口味和中国趣味,文章则试图揭示出,那些影响了欧洲知识界看待中国之眼光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是如何影响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并且与中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战后台湾设计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设计艺术学内沉式的概念流变、图像视觉语言分析、视觉传达教育理念变革为内容,探讨和梳理了台湾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由传统的“工艺”、“图案”诸概念逐步迈向现代设计的历史脉络。分别从日据时代“侵略的现代性”、美援时代“西化的现代性”、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设计实务中的现代性进程三个方面探讨了台湾艺术设计现代性的另类表述。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新四军的美术教育是以在江苏盐城建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为代表的学校美术教育和军中的各种美术培训班为主体的应用型美术教育。因其特殊的抗战时代背景,新四军的美术教育呈现出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理论联系实践”开展教学、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就地取材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举办展览以实践检验教学成果等众多的时代特色,为当今尚处在革新中的中国美术教育起着有益的指导、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低,人口流动性大,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就业选择多样化,自主创业正在逐步增加。所学专业和学科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观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有相当的影响。为促进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我们需要适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并打造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平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