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3A+N5+V"、"BO BPEMЯ+N2+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行为完成时间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行为完成时间意义的结构"3A+N4+V"、"B+N4+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的异同之处及不同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转喻认知理论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动构式表达的是状态意义而不是动作意义,中动词必须满足一定的体式条件,即活动和完成词项,且受到名词主语物性结构的选择制约。转喻认知模型"动作代结果"是中动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由"陪"类动词构成的"引陪"义句子,由于形式的趋简和语义的兼容,容易出现纠缠不清的局面.本文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引陪"义动词,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句法格式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通过对"陪"类动词的分布考察和句式变换,得出大致的结论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兼语连动融合式;V1有[+使动性]、[+相随性]、V2有[-可同动]语义特征的,构成递系式;V1有[-使动性]、V2有[-可同动]的语义特征,构成连动式.  相似文献   

8.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ЗА N5 V"、"ВОВРЕМЯ N2 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参照《汉语方言语法类编》,结合实地调查,笔者分析内蒙古晋语的语法特征发现,内蒙古晋语中的名词重叠仅表示一种事物;"儿"词缀使用较少;动词词缀"圪、忽"只是构词词缀。动词可以构成"V+的了、VP+囒、V+见、V+呱、V+来来、V+转"等构式;形容词可以组成"A+着、A+得"等构式。内蒙古晋语中有"习、左连、乃哇、没敢定、拢共、一孟古、或、聘、价、漫不说"等特殊词语。方言句式中,形容词性"把"字句强调某种性质的最高程度,被动句主要由介词"叫、让"构成,虚拟句常用"动"。  相似文献   

10.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学习文件"、"出租汽车"等"V双+N双"式结构.这是多义结构,既可以分析为动宾结构又可以分析为偏正结构.文章用成分配置理论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动词支配范围的概念并归纳了"V双+N双"式结构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构式压制角度考察"是+能愿动词双+的"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该构式性质为表判断的"是"字句,是谓词隐含的结果.谓词隐含受制于构式压制,"能愿动词双"经构式压制被赋予了谓词性功能.该构式的构件特征包含"的"字结构的物性角色和"能愿动词双"的去范畴化,构体特征侧重表达凸显强调和主观评价.由其衍生出的"能愿动词双+的"...  相似文献   

13.
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语言现象中,有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 通过转化语义成分、移动论元位置等手段带上了宾语,构成"S十VN十O"句式.构成这一句式的条件是或者"VN"是位移动词和部分交互动词,或者"N"与"O"之间在语义上具有属种关系,或者可以将"把"与"N"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V"之前作状语等.在"S十VN十O"句式中,动宾式动词的语义价绝大多数为二价,语义成分施事与受事各有不同的特点."S十VN十O"句式具有醒目、简练等多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汉语中的"N的V"结构成立的情况,并列举了N与V的语义关系以及"N的V"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歧的办法,指出该结构从整体上看是名词性的,其中V脱落了一些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构式与其组构成分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构式语法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Goldberg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中提出了动词与构式的双向互动观,但在实际论述中却过于强调构式对动词的单向压制,降低了动词义对构式生成的贡献,忽略了对构式组构成分的系统研究。以构式与其组构成分间的互动关系为视点,从构式压制与承继的辩证关系出发,进一步阐释图示构式生成是构式与组构成分在互动压制和多重承继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同时,基于封闭语料库穷尽分析汉语羡余否定构式"好不X"的特征,结果表明: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是双向互动的;图示构式特征的形成取决于构式对其组构成分的多重动态承继;图示构式基于互动压制承继合力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名词直接修饰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中心语的NV式状中偏正结构中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三种:(1)N表示V的方式、手段;(2)N表示V的情态;(3)N表示V的程度。动因竞争是NV式状中偏正结构形成的原因。在这个结构中名词是受到限制的,只有不能做施事的名词才能与动词构成NV式状中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使用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对"到+N+V"(如"到操场跑")和"V+到+N"(如"跑到操场")有多种不同分析.除了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范围的"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外,其他的"到"都应看做动词,因为"到"有明显的动词义,可用"V不V"的格式提问,可去掉后边的名词性词语,可以加"得"或"不"构成可能补语."到"在V前的是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在动词后的是结果补语.  相似文献   

18.
“形(动)死我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中心义为说话者经历极度状态变化的构式。与“形(动)死我了”构式规约相联的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所表示的事件之间存在子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整合。限定进入“形(动)死我了”构式的语义类型,统计类型频率,发现“形(动)死我了”构式中能产性最高的类型是心理感觉形容词,能产性最低的是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比较“形(动)死我了”构式与“我形(动)死了”构式,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无差别,但在语用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形(动)死我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中心义为说话者经历极度状态变化的构式。与“形(动)死我了”构式规约相联的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所表示的事件之间存在子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容词或动词与构式整合。限定进入“形(动)死我了”构式的语义类型,统计类型频率,发现“形(动)死我了”构式中能产性最高的类型是心理感觉形容词,能产性最低的是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比较“形(动)死我了”构式与“我形(动)死了”构式,发现两者在语义上无差别,但在语用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处所介词"著"的产生一般认为跟谓语动词能否造成附着状态有关,但文献资料却反映出"著"首先出现在不带"附着"义的动态动词之后.在唐以前含"著"的三种句法格式中,"V著N"式和"著NV"式分别包含了处所介词"著"的两种句法位置,是处所介词"著"借以产生的句法环境.动词之后的介词"著"的产生得益于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动词之前的"著"的虚化主要是由于"著"暗含受事宾语范围的扩大,它们具有不同的虚化途径."VO著N"式也在文献里大量出现,但没有衍生出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