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运作机制与"认知域"这一概念密不可分。基于认知域的转喻研究视角多元,包括上位域观、矩阵域观和域激活观等。近年来,语法转喻开始受到学界关注。转喻可为某些语法现象的成立提供认知动因,例如英语即时性动词表达延续性意义就是基于事件转喻的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近期网络上大量使用的流行语"被XX"的结构特点。通过转喻映射理论剖析了"被XX"结构的扩展机制及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5.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诸多语法现象提供了语义基础和理据。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生成也涉及到了转喻思维过程。研究发现,"行为代表评估性结果"和"行为代表过程"这两种高层次转喻模式为英汉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的生成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广告语中动构式句式上存在主语附加多重修饰语及谓词特殊处理的现象;语义上,类指性在广告语境下产生一定语义限制。这些特征反映出中动构式具有凸显实体属性的认知功能和广告效果。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的认知参照框架下,广告语中动构式事件域内各成分带有语境信息,人们根据这些信息的突显度及它们之间的致使关系,进行识解、概念转喻的认知操作从而得出中动构式义。  相似文献   

7.
以致使位移构式为例,分析致使位移构式与其动词的互动融合过程中的认知转喻机制,提出致使位移构式蕴含施事对受事的作用力或能量的传递,体现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研究得知,致使位移构式的构建与识解是构式整体与其动词所表征事件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的过程,认知转喻机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时应该将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直接译出,将聚焦点从源语中“分事件”转到“整体事件”或“整体事件”链中的另一“分事件”,维持源语构式中的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随着汉语"X族"表达式的流行,"X族"已然成为一个能产性颇高的构式。而学界对短语构式却缺乏关注,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族"的构式特征及其认知机制。"X族"为嵌入式的短语构式,具有构式完型效果,指别共有X行为特征的人群;认知机制上,"X族"构式主要涉及认知隐喻和转喻、以及社会、认知与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由于"苛政猛于虎"的高频使用以及习语类推的作用,仿拟构式"XP猛于虎"得以生成,并重新分析为"XP︱猛于虎"。"猛于虎"语义泛化成性质形容词,压制了"XP"的语义特征,"XP"必须是具有量性特征的名词或动词。"XP"转喻与之相关的整体和部分,具有转喻性,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仿拟构式"XP猛于虎"的构式义是:主观评判"XP"的某属性具有极性程度义。"XP猛于虎"通过主观评价"XP"的属性特征,实现了语言的语篇元功能。源型构式的高频使用、意象图式在语言的投射以及语言模因的移植作用下,仿拟构式"XP猛于虎"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构式语法和认知转喻为理论基础,对涉及构式压制的句式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以英语致使移动句的汉译为例,研究发现,译者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把握构式义对句子整体意义的影响,并利用转喻机制解构压制,探寻到源语句真正的含义.这种语言转换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复杂的句式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诗歌《长恨歌》中不乏转喻这一认知机制,通过阐释转喻认知机制在诗歌意义解读和译本建构中的作用,对比分析《长恨歌》各个译本,本文试图发现转喻认知机制对译者识解方式的影响,进而证实转喻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的某些动词常用于"NVA"结构中,构成所谓的中动结构,其中名词N为动词V的受事,动词V和形容词/副词A一起构成修饰语,说明N的特征.当代构式语法认为,结构的意义并不只是其所包含的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具有自己的构式意义,从而决定句子的整体意义,并限制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及其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对英语中名词动化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名词动化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如何在名词动化过程中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构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其语法意义、动词使用等功能方面存在着认知差异,但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表向性。由于民族认知心理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对"物体传递"动作进行概念化时出现离合,即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抽象的普遍语法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无能为力,而构式语法却能给出明确答案,这表明认知语法和生成语法具有理论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认知构式语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汉语特殊构式"比X还X"进行探讨。宏观上从构式理论角度对此构式的匹配性及生成机制进行阐述;微观上则探讨组分准入并形成构式句的具体识解过程。研究发现,"比X还X"构式的生成过程是构式的整体义对参与组分的压制和语义整合的一个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对"比X还X"构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此构式的认识,同时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英语让步构式“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简称JBX-DMY)的研究一直未能解决认知识解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将识解操作视为认知基础,通过COCA语料观察,描述了JBX-DMY的识解方式、识解视点和识解方向,并提出在识解过程中存在“隐喻-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方式主要为顺序识解和同时识解;(2)该构式允准各种识解视点,但对识解方向有所限制,体现出部分能产性;(3)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涉及“隐喻-转喻”机制。另一方面还将JBX-DMY与汉语让步构式“即使X,也Y”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识解方式,但识解特点存在差异①。   相似文献   

17.
语料分析发现"起来"可以用于8种不同的句法构式,不同句法构式中的"起来"呈现功能的多样性和语义的多义性。这种功能的多样性和语义的多义性主要是因为句法构式对进入其中的词组"起来"所产生的压制,以及句子构式中其他成分与"起来"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构式中的"起来"存在着转喻或隐喻性的认知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8.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为另一概念提供认知操作过程。高层转喻直接利用类属认知模式映射而影响语言结构。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是语法转喻。通过对谓词、价扩展与压缩、间接言语行为及What构式的转喻解释等方面的讨论来分析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中动结构的特征是通常缺少具体的时间指称,施事在句法上通常为隐含形式,代之的是受事主语。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NP+V+Adv,而汉语中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NP+V+qilai+Adj,但是两者的核心语义都是表达状态意义而非动作意义。由于Goldberg构式语法过分强调构式义的独立性,而忽略句子组成部分对句义的贡献,对英汉中动结构语义特征的解释难以让人满意;从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出发,对英汉中动结构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