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四期发了支克坚同志的《关于阿Q的“革命”》一文(以下简称“支文”),认为鲁迅在阿Q的“革命”问题上,发现的不是农民的革命性,而是“当时中国一部分农民同革命格格不入乃至背道而驰的思想意识”,阿Q无论在“革命”前或是  相似文献   

2.
我在《关于阿 Q“革命”的初探》(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三期;(下简称《初探》一文中,针对那种对阿 Q 性格中“革命”因素渲染过份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阿 Q 不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否定的典型,对于阿 Q 的所谓“革命”也没有抱任何赞扬与肯定的态度。马冀同志对此提出了批评与指责(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也谈阿 Q 的“革命”及其典型性》;下简称《也谈》),这是正常的。因为,我的一些看法,如在《初探》一文开头时讲的那样,是很不成熟的,有些观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发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阿Q形象尤其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诸多探讨。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国民普遍的弱点”(王西彦),它“表现了不同阶级的共同性”(李希贤),“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即鲁迅所谓‘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的概括”(张毕来),“是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巴人)。(均转引自《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第423—424页)解放后,对此研讨更为广泛深入。本文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求阿Q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心理特征以及这种心理的合理性与消极影响。封建传统的“求诸内”心理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专制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从第七章起,用三章写阿Q的“革命”问题。于是,怎样看阿Q的革命,他的思想性格前后是否一致,便成了众说纷纭的问题。一九二六年,郑振铎就提出疑问:“象阿Q那样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终于受到那样大团圆的结局,似乎连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写作时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见《文学周报》二五一期)。”郑振铎将阿Q的“革命”完全理解成了正面意义上的革命,这完全误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假洋鬼子手里有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四人帮”手里拿着更多更大的棍子,这就是他们所开设的“钢铁工厂”的产品。虽然一为有形之物,一是无形的东西,但都可以打人,是专门用来对付革命人民的。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面,“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二八三页)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对革命也产生了“神往”,觉得“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他第一个喊出“造反了!造反了!”  相似文献   

6.
解读《阿Q正传》,宏观把握阿Q的整体形象,系统归纳阿Q复杂的性格特征,是准确评判阿Q这个人物的基本准则。阿Q是否"革命"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笔者认为林兴宅专家对阿Q"向往革命"之推论,有些牵强。本文想通过对阿Q的整体形象、鲁迅的创作思想及革命者形象等方面探讨阿Q的"革命"本质,与林前辈及同行共同商榷,以正阿Q之面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9.
戈宝权同志在评论《阿Q正传》时指出,“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那么,《阿Q正传》的讽刺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用精炼、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勾画出下层人民灵魂的真实,是《阿Q正传》在讽刺对象上的特色。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虽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制,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宰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和研究之后,通过流浪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及其要求革命而惨遭杀害的悲剧,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真实面貌的伟大杰作。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写主人公阿Q受到辛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正式发表了,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教导我们:“《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毛主席着重介绍了《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一章,指出,有些人不准别人革命,“很有点象假洋鬼子”。今天看来,四人帮正是不准革命的“假洋鬼子”,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正是揭批“四人帮”的一个要害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4.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阿Q正传》里,专门写了一章:“不准革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当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的时候,雇农阿Q决心去找假洋鬼子要求“投降革命”。然而挂着自由党徽章——“一块银桃子”的假洋鬼子,却扬起哭丧棒,大声喝道:“滚出去!”阿Q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阿Q是革命者,是造反派。包括一些反对这种观点的评论,对阿Q性格中的“革命”因素也未免有些渲染过份,分析中多是些溢美与夸大之辞,在许多地方背离了作者与作品的本意。对于《阿Q正传》及其主人公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评价,是件严肃的事情。它直接关系到对于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及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估价;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分析文学典型和文学典型的借鉴等问题。这里准备就有关阿Q“革命”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问世六十年来,在中外文坛上引起广泛反响,阿Q的形象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中间,被公认为卓越的艺术典型。然而,关于阿Q是个什么典型形象的问题,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意见中最大的分歧莫过于阿Q是阶级典型,还是思想典型。或者说,种种意见概属于两类:“革命农民”,“二流子”,“落后农民”等等论者,均视阿Q为阶级典型;“复合体”,“精神寄植  相似文献   

19.
在“人”的价值被普遍抹煞的社会,以解决自身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参加革命的农民阿Q,顽强地表现了“人”的价值。虽然他的革命带着浓厚的个人特点,但如果用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革命的“含金量”,去否定其革命的价值,这对阿Q及其类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20.
再论阿Q     
肖文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22-22,59
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认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二、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自觉的农民典型;三、阿Q是一种思想的典型,是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一个集合体形象。笔者坚持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典型,本文试加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