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ontisch是海德格尔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它的不同理解和翻译,涉及到对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把握.在国内学术界,这个词一般被翻译为"存在者状态上的"或"存在者层次上的",后一种译法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中译本更多地采用.诚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ontisch作为一个形容词,后面可以跟"研究"、"发现"、"科学"、"概念"等不同的名词搭配,这类研究等等确实是关涉存在者的,而ontologisch则是关涉存在者的存在的.但是,笼统地把它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容易产生歧义:既可以指某种研究或科学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也可以指作为某种研究之对象的存在者处在存在者层次上.事实上,当ontisch跟"状态"、"结构"等名词搭配时,人们还把这个词翻译为"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就不再是指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个意思了,而就是指某个被研究对象处在存在者层次上.把ontisch翻译为"研究存在者的"或"存在者论的",倒是能明确地体现出某种研究只达到对存在者的把握这层含义,但是,这种译法却不能翻译die ontische Verfassung des Daseins、die ontische Struktur des Daseins等组合词.它们原本就是指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如果把ontisch翻译为"存在者层次上的"或"存在者状态上的",就恰好把此在的"存在状态"或"存在结构"都遮蔽了.于是,原本属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之对象的此在的存在(Sein),即生存(Existenz),就统统被降格为"存在者"(Seiende)了.这样翻译,既违背了海德格尔的本意,而且也会使许多中译文难以为读者所理解.ontisch按照德文词典的释义,本来就是"存在的"或"存在上的"意思,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来翻译,不仅不会犯混淆存在和存在者层次的错误,而且会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种只关涉和研究存在者的研究或科学,恰好就是此在的含糊的存在领会,就是此在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始终关注"此在"的生存境遇构成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内在语境,从而凸显海氏哲学运思的重要特质.在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的解读中,此在的在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在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之真实。  相似文献   

4.
也谈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为了追问"艺术"与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之间的本源关系;他选择"艺术作品"为追问"入口",选择"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和"回到事情本身"、"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为追问方式,都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和理由的;尽管在个别基本概念和语言表述上存在混淆和"模棱两可",但他仍然表达了许多关于"艺术"的充满智慧的深刻思想,给出了许多求索艺术本质的"指示"和"道路".并且,提出继续追问的"指示"和"道路"而不给出最后唯一的"答案",这正是海德格尔区别和高明于此前西方艺术哲学思想家们之处.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误把存在者当做存在的做法提出了要从“此在”出发去把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认为“此在的形而上学”并非完美,从而他又提出了“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他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他未能跨越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层,因此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引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追问,对当代人文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之为人"究竟何在,自古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而勒维纳斯则把人规定为"我在此".这两种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同理解源自两种不同的视野:一是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一是从我与他人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前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存在的澄清;后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他人的本质.这两种理解标志着西方思想在理解人之为人问题上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认为,在当今时代,将生产置于优先地位,屈从干技术的全面统治,将不可避免地把作为主体的人优先地置于存在者整体中,导致作为主体性哲学之必然结果的人道主义在全球的极致进展.人们将顺从外在的强制而追逐资本化的财富,遗忘了作为存在的存在,在存在者的范围内沉沦,进而“带来了自身毁灭的危险”.但是,人的优先性问题是否可以破除?“此-在之出-离”在时代困局中到底承担何种角色?故而,在海氏的追问中,似乎还有可以继续追问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对"数学是什么"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是什么",而且是针对这一课题本身的提问.通过提问,得到"数学是什么"对于科学哲学、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以至数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分析了对"数学是什么"问题的种种回答,特别讨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质性回答",并对这一个哲学问题的哲学性回答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思维"即"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形上之思"未分化独立之前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形上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理解样式,是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的超越,是在"解构"逻辑理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积极建构人类未来意识形式。作为"形上之思"初始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试图揭示人类的哲学意蕴,认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哲学的本性,因此"类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形上之思"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发展,是对古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由"形上之思"作为核心与基础的现代哲学也是古代实体哲学、近代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发展。"实践思维"与"形上之思"二者,由于前者直接来自于马克思思想,后者则是大陆哲学(主要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产物,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从学理上看,实践思维是"从大到小",而形上之思是"从小到大";从合法性上看,实践思维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形上之思则把自身看成哲学的当然样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哲学的“人学转向”集中地表现在关于“存在”意义的新发现。通过“存在”意义的转换,“人”占据了哲学的中心位置。而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转向现代人学的一个典型。以《西方人学观念史》中的“存在人”观念为题,结合海德格尔的著作,能够进一步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人”观念所蕴含思想启示“存在人”观念如何造成哲学史上的突破,以及本真态的“存在人”又为何受制于西方哲学传统而与这种突破相抵触。  相似文献   

12.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德格尔重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象,从哲学诠释学视野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鲜明风格。  相似文献   

14.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观点,探讨美国当代先锋派戏剧大师福尼斯的代表 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指出剧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作为“此在”的人的缩 影,忍受着多种焦虑,在朝向死亡的过程中寻求“本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指出常人表明为公众意见的"平均状态".作为常人被从他的本真的可能性的筹划中拉离出来,陷入到非本真存在的无根基状态之中.决心面对死亡之畏把此在从消散于世界的沉沦中唤回到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常人和本真性是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此在分析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重要维度 ,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归结为命题“存在状态与思想” ,进而从存在者与人的关系角度回顾了形而上学史上主体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和完成。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回顾作出分析 ,指出此回顾植根于其思想主题———存在问题 ,并对其“主体问题完成于超人学说”的结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限定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