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作为测试工具。对某医学院校650名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各种常模进行比较.并进行不同类别间的组间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阳性标准≥180分的有68人.占10.6%。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成年人水平,优于江苏省大学生水平.心理问题排在前5位的因子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敌对。不同年级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经济来源、和周围同学关系、学习成绩的满意度与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相关。结论:医学院校贫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尚属理想.但也有小部分贫困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年级、成绩等特点,有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医学院校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以探求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高校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及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以探求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高校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及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高校"双重贫困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重贫困”是指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的现象。导致“双重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二是高校缺乏解决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三是“嫌贫崇富”之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从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NGO组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双重贫困”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了解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选取天津市两所商科院校在校生297名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家庭收入高、低两组进行比较。经济状况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各项指标上均无差异,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重点是解决经济问题,增加打工机会。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帮扶对于促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智志双扶”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某本科院校276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贫困生8445名,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随访12名贫困生进行深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自评总维度和各子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性等方面。讨论提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反馈的贫困生心理教育帮扶体系,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且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当前贫困大学生在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总体人数较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击跨贫困生,也可以成为贫困生前进的动力。政府和高校在设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的同时,高校更应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救能力、端正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态度,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家庭贫困,面临的经济、学习、人际交往、外部环境、就业等方面的远远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极度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理扭曲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严重者甚至发生犯罪行为,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甚至给高校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表现和形成原因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着重介绍了心理资本教育的新方法,希望能够更加强化和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极易陷于心理困境.高校只有经济解困、心理解困双管齐下,在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解困机制的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为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并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形成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保障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学校贫困生125名为研究组,相对应的12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1)贫困生在SCL-90量表测量的总均分、躯体化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贫困生普遍得分低于非贫困生;(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负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倍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量表,对广东省生源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自我效能较高,积极乐观,但躯体感受较差,存在失眠、厌食等症状;贫困生人际交往被动、敏感,在人际交往敏感性上存在性别、生源差异;贫困生大多具有良好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态度,但存在生源、年级差异;在家庭归属感上存在性别、生源差异,家庭压力上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南通大学2004级688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男生与女生、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农村与城镇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对检出的874名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做进一步排查。发现有心理障碍需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有79人.约占被排查人数的9%。结论:心理测试结果及相关分析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主动干预心理问题高危学生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探索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那就是以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阵地,开展各种旨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团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自卑、抑郁、焦虑及人际交往困难等消极心理已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加强贫困生自我心理脱贫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业院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无资助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资助政策实施前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无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躯体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测量工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442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其客观支持分在不同贫困等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困女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方面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与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分之间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结论: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性别主义的视角,关注并构建贫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三自”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对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新的方式,促进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是必要并可行的。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成立学生自助社团、强化勤工助学功能以及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实施高校贫困生“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城市学生相比,承受着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研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帮助。从实践中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安徽地处不同区域及规模的10所高校4000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贫困生1500例,非贫困生2500例。通过调查得知,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为家庭,月消费水平低于高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贫困生在精神、心理、学习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在非贫困生当中存在对贫困生歧视及偏见的心理。对于高校贫困生应多给予关爱,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鼓励他们与同学多交流,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的心理特征.这是由其经济、学习、人际交往上的压力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制度存在一定缺陷,资助力度不够,资助方法不当.支助体系尚不完善。应建立一个符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经济资助与精神救助体系。改进资助方式,推行生源地贷款,实行按学分收费,改进资助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做好贫困生自我心理调节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