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分析了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法国葡萄产业集群和美国的玉米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并归纳了荷、法、美三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中国农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启示: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劳动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是集群成长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政府在农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及其他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竞争中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静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以更能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的区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在其集聚区内所产生的集群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已成为我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在理论和实践上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区域发展模式,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群区域的“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但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地方政府应适度作为,依据本地比较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园区、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重视优势产业等培育特色和品牌产业集群,通过打造集群品牌、宣扬信任合作的文化氛围、扶持中介服务体系等措施将现有集群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产业集群对促进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有: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内源动力机制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衍生出来的外源动力机制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推力。当前我国要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利用集群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山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运用区位熵和集中度指标对山西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与支持作用;在各地市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等促进山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影响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分布,并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从内向因素(市场机会、资源禀赋、区域竞争合作、辅助产业)和外向因素(管理制度、政府政策、创新意识、社会资本)两个大的方面对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分析,从而对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狠抓龙头企业;扩大市场,提高品牌;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是产业演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集群体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之后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落后的实质是产业发展的落后,因此,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是优化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时点数据,使用区位商这一指标对福建省整体及其内部9大地市的工业产业部门进行衡量和比较,得出产业集聚的差异性和各地区行业的优势产业也呈现出沿海-内陆的特征;各地区具有集聚优势产业部门和当地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但是地区具有优势产业的部门单一,时抵御经济风险不利;各地区的优势产业雷同,容易产生共同争夺有限资源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理论在初步形态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从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从知识扩散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现象,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工具,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为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以产业集群为途径,提高我国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研究中国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成长;培育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创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是因为竞争优势能概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 因素"、"结构"和"能力"三个属性.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种自组织力、耦合力和协作力 .政府作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特色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配合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和完善地方专业市场;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等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诺罗夫局部调整模型,采用1991-2002年浙江省10个地市的"时序--截面"数据,就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浙江早稻、晚稻、大麦、小麦、棉花和油菜籽等六种农作物生产对产品价格、经营风险和粮食收购定额等因素的反应程度予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农业生产者表现出相当的经济理性,产品价格对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生产者行为对经营风险呈现显著的厌恶性反应.不断减少粮食定购尤其是2001年取消定购已对浙江粮食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有助于棉花和油菜籽种植规模的扩大.此外,产品比价的变化也明显地影响作物种植关系,早稻与晚稻呈现较强的互促关系,油菜籽价格的提高将会减少大麦及小麦面积,棉花生产对稻谷价格提高呈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条件下,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的深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1]的规划,这在我省是一件头等大事,必将为我省经济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区域规划包括吉林省中东部的长春市、吉林市和图们江流域,经济区面积73000平方公里,经济区人口1095万,在整个吉林省经济总量占到7成。区域内自然条件独特优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科技及产业支撑能力较高、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本文拟从区域产业布局及政策分析入手,为区域开发提供可行的支撑,更好的服务于吉林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传统产业化重大,老企业多、老产品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省的产业和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我省要实现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就必须搞好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创新意识,加快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但仍存在着GDP总量较小,含金量较低,工业增加值总量较低,投资总量低,总体消费需求不足,外向型经济规模偏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吉林省应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加快吉林省特色城镇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迅速增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聚集能力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从理论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能力培养的途径,运用产业聚集理论分析制约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源。分析认为: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环节薄弱、产业间及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关联度不高的现状,从而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推动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6-2015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变系数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应、异质滞后效应、异质交互效应以及异质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多数行业的产业集聚显著地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部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产业集聚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表现为规模效应,部分行业的拥挤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从滞后效应来看,每个行业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表现出异质性的变化规律:正(负)向效应逐渐增强、逐渐减弱、先增强后减弱、先减弱后增强、一直不显著等。从交互效应来看,企业平均规模越小的行业越容易从产业集聚中获取正向效应;大部分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集聚的绿色生产率效应的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少数行业与之相反,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反而发挥了正面效应;在短期内,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有效推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只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的短期效应显著;从长短期效应的对比来看,大部分行业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制定集聚政策时不应该忽略不同行业的差异,对所有制造业行业采取"一刀切"的集聚促进措施,而应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所处的集聚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的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恒新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仍是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大工夫,要坚持抓好基础义务教育工作,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机化率和良种普及率,同时应转变思路,在努力培育劳务市场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产业共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首先系统地梳理现有产业集聚类型,辨析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基于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EG指数测算了多种类型集聚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某一产业的集聚更多是由下属产业间共聚组成,但下属产业自身的集聚才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关键。在控制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区县层面产业集聚弱于省区层面,但是集聚效应在区县和地市层次发挥作用。同一产业下属各产业间的共聚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产业共聚可能更倾向于跨行业间多样化的共聚,而不是同一个产业内相邻产业的共聚。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细致考察有益于把握区域经济真实状况,把握关键提高效率的集聚,构建合理的产业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天性不足等问题,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张,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开发、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开发,使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转换率的相关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资源型城市面临主导产业单一、资金匮乏、产业技术老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分析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区位法(L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及内部各行业(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业、牧业、渔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南昌、九江、鹰潭3个市区外,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背景区域,通过区位商比较阐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市、区)农业优势所在。根据农业区位商的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即:种植业优势布局(包括优质粮食、油料、棉花素菜等生产基地)、林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果业和茶叶种植基地)、牧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和水禽养殖基地)和渔业优势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