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和伊斯兰教血肉相连,特别是饮食习俗,大都继承了伊斯兰教“以清净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的规定,而又稍有差异。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在教派上都属逊尼派,在教法、教律上属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虽然回族穆斯林按照各自对道乘所持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又分为格迪目、虎夫耶、哲合忍耶、尕迪林耶、伊合瓦尼等派别和门宦,但对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的遵循和实践却同出一,几百年来严守着教律经典。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俗,使回族人民长寿、健康、清洁。 本文试从回族的饮食习俗追溯它的伊斯兰教渊源。  相似文献   

2.
一方面,张承志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发挥训练有素的民族史学者的专业功底,在叙史方式上主要采取严谨缜密的史学著述方式反映哲合忍耶的信仰史,使<心灵史>"远离了文学";另一方面,叙述者"我"走入信仰的中心--哲合忍耶而产生的强烈抒情倾诉欲望,又使<心灵史>具有鲜明的抒情诗的品质,回到了文学,从而形成了由非虚构的历史叙述与抒情诗式的倾诉相结合的新型文体,即非虚构--抒情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3.
艾特玛托夫的影响是张承志体认天山民族心情、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向宗教领域延伸的原因之一.艾特玛托夫经历了对本民族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的两次超越,达到了促进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层次.张承志则背离汉文化传统皈依伊斯兰教,用被他拒绝的汉语言诉说实际上说不清的哲合忍耶派.他失去了读者.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标志。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的“文化借壳”现象引入注目,外来的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轨,成为文明对话在中国的成功范例之一。而“文化借壳”,体现出嘎德忍耶门宦九彩坪道堂及其穆斯林教下在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根本的前提下对“主流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促进了西北地区多民族杂居中的文化交流,减少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理解与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1998年5月,在银川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夏回族自洽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56岁的回族和伊斯兰教界代表人物之一马国权(教名:努苏热同拉希·尔麻顿迪尼)当选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1942年,马国权出生在黄河岸边宁夏昊忠板桥一个宗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宁夏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的上层人士,同治年间,曾率领宁夏回民进行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各族民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祖父,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洽期间,作为宗教上届人士,为争取良族生存权利、维…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书写哲合忍耶教派的宗教文化精神的发展史。在书写方法上,《心灵史》以历史民族志的书写方法将历史文献与“历史田野”相结合,并以历史想象描叙历史情境。《心灵史》不是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它沟通了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文本。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小说众多暴力叙事类型中,关于文化的审视不容忽视。张承志的《心灵史》,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和姜戎的《狼图腾》最富典型性,它们分别对哲合忍耶的血性,陕北民性的硬性及草原狼性做了生动的阐发。拒绝犬儒,是它们共同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心灵史》是一部描述伊斯兰哲合忍耶教派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小说,它的穷人宗教性质,使其从根本上强化了《古兰经》所阐释的伊斯兰文明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在《心灵史》中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追随导师,崇拜拱北;二是为主抗争,血祭乐园;三是苦行拜功,勇担前定。无论是哪种表现,作者都试图在以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对抗现实生存的物质欲望,进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和史铁生的散文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张承志坚守理想,愤世嫉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史铁生则宽容地对待世俗社会,把理想寄寓于世俗社会之中;张承志在哲合忍耶这种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史铁生则皈依宗教精神而非宗教;张承志表达思想感情是“外放”的,激情喷发,其境界为“有我之境”,其风格近“豪”,而史铁生则是“内敛”的,冷静理智,其境界为“无我之境”,其风格近“旷”  相似文献   

10.
身为所处时代少有的、受过系统教育并长期从事专业研究的知识分子,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大力倡导以“信仰”对抗“拜金”“物欲”等时代病症,但张承志的《心灵史》却呈现出强烈的反理性、反人道倾向。《心灵史》认为“贫穷必须信仰”“必须贫苦才能信仰”,拒绝对“哲合忍耶”教义做出阐释,提倡“血”和“孤绝的抗争”,离开了知识分子所应当秉持的启蒙价值立场,折射出某种形式的知识分子的自我背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笔者在沙甸穆斯林社区的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认为,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有如下功能引导信徒施贫济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由宗教信仰而生成的社会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禁毒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本文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宣化冈建筑群的中阿建筑特色及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化冈建筑群作为一处中国伊斯兰教胜地,其在整体布局和单元技法上融中国传统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风格于一体,在建筑美学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作为历史上"回儒对话"的结晶和中阿合璧的典型范例,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建筑群,具有建筑学、回族学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及其社会政治影响。笔者认为 ,朱元璋建国之后 ,由于政治、思想感情等因素 ,比较尊重伊斯兰教。在他的影响下 ,其后诸帝也比较优待穆斯林和伊斯兰教。这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回族的最终形成 ,促进了明朝与周边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往。  相似文献   

15.
《回教哲学》和《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是埃及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著作。马坚翻译该著作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误解而导致的各种侮教案的发生和非基运动以及基督教在穆斯林内部传教出现改宗现象,并为回耶辩论提供理论根据。通过解读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伊斯兰社会思潮是受国内近代化运动和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在这场思潮运动中,中国穆斯林精英始终把它融入到整个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福建良港众多,历史上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区域之一.唐宋元时,大量来华穆斯林落户福建各地,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穆斯林家族.在明清至民国的向外移民浪潮中,福建回族后裔迁台渡海,在辛苦开拓和戍守台岛之时,心系祖地,以各种方式怀念族人和记忆乡土,共同企盼两岸一统.  相似文献   

17.
关川道堂地处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的关川马家堡,该地清属安定县,今属会宁县。 关川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道统的发祥地,它在哲赫忍耶的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在也门道堂求学回国的甘肃防州(今武都县)穆斯林马明心在循化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哲赫忍耶教义,后来由于教争问题,官府判决将马明心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驱逐出境,马明心被逐后遂回榆中马坡,继而避居定西内关营、莫尼湾,最后定居定西关川马家堡。此后,甘、青、宁及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好道之士,千里来访,名人学士亦来论道。于是该地成为哲赫忍耶学派的传教基地。教徒又称哲赫忍耶为关川门宦,称马明心为关川日则子(尊贵之意)。马明心成为哲赫忍耶的道祖。根据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巳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于是,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拯救生存.缘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他最终走向了他的信仰之地--折合忍耶,接近了他所谓的精神的极限和艺术的极限.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和朱熹都是世界文化史上弃诗从道的哲学巨人,柏拉图批判荷马接续“诗哲之争”;朱熹批评苏轼则终结“文道之争”.诗哲争强调诗哲二分,哲学超越诗歌;文道争主张以道为本、文与道合.两者对诗文的批评都包容着对诗文最深刻的认识,柏拉图对真理的强调是他批判诗歌不“真”的根据,朱熹哲学的道本论特征是他强调诗本性情之“正”的前提.强调“真”与凸显“正”是柏拉图诗学与朱熹诗学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20.
哈桑·班纳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锋和缔造者之一.其思想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以伊斯兰教为指导,重建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建立伊斯兰经济体制;二是反对西方,鼓吹圣战.班纳的思想,萌发于其浓厚的宗教意识,是他对困扰穆斯林社会的时代难题--传统与现代化的剧烈碰撞作出的回应,也受到阿富汗尼、阿卜杜、里达等伊斯兰现代改革主义者思想的影响.班纳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时代感,这是它被穆斯林广为传播和效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