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殖民时代 ,“换语作家”倍受关注。作为换语作家 ,艾特玛托夫在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影响下 ,背离了本民族的伊斯兰文化 ,肯定了基督与宗教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所起的能动作用 ,并试图通过宗教来完成一条通向理想的人的道路。他的寻神、造神思想和宗教观超越了俄罗斯文学前辈 ,与俄罗斯“新精神哲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他重铸后的宗教观具有较积极的文化功用。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小说宗教情结的文学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断头台》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的梳理,分析东正教文化传统对俄罗斯民族深远的影响力;通过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探索,分析其与俄国东正教文化传统的相通之处,以及俄国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东正教思想对艾特玛托夫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著名作家,他和中国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大都以草原为背景,都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气质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们都重抒情,注重吸收民间素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所采用的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很好地契合了民间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自由自在.联系他们的天然纽带是大草原和他们身上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与之相形的是张承志的创作深深烙上了宗教色彩的印记。“硬汉子”形象的塑造和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演绎即为这种印记的体现。从深层次考察,张承志对宗教的虔诚源自他对人生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对当下媚俗社会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宗教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对张承志沉浸于宗教激情的历史与其文学创作历程同形同构同步关系的探讨,来说明宗教意识不仅是张承志历经精神磨练而形成的崇高理想,更是张承志对民族魂的追求、重铸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的小说一直以来致力于民族、宗教、历史的发现与思考,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人文关怀.其急迫的危机感、执著的民族意识,逐渐融合到以"人"为个体的最深层的"尊严"中去.在这个"尊严"的背后,各种中西方的情结交织、意识纵横、自由想像,以及自我低吟,都是构成张承志小说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部分.张承志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已经超越个体而达到集体身份,这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加以体察,也涉及宗教与信仰问题.在其创作阶段中可以清晰地找寻到一切有关"战斗、征服、家园、族裔"的文本世界的价值指向,这包括许多零散的甚至破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张承志所提倡之“清洁精神”的语义分析与文化背景、宗教渊源分析等, 驳斥了文学界存在的某些误读或误解, 指出了“清洁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张承志的文学思想及作品。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各个阶段的小说中表现出由朦胧到最终的皈依宗教,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年的内蒙古的插队生活、大学毕业的考察生活以及对历史学、宗教史的潜心研究,逐步地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他深刻地体会到主流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势压力,于是在他的创作中,主动地亲近了那些被"他者"化、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地域的选择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成功地实现了为被"他者"化的文明立言的目标,使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文明重新被发掘。可以说,张承志成就了被"他者"化中的文明,同时"他者"化的文明也成就了张承志。  相似文献   

13.
艾特玛托夫和他的作品历来被夹在两种看法之间.一方将其视为独具魅力的"吉尔吉斯文学",而另一方却认为他背离了本土文化传统.文学的民族特色恰如作家的民族身份一般,无论身处何处,无处采用什么语言,与生俱来的东西或明或隐总会从其作品中显露出来.因此,梳理,捕捉和分析其作品中凸显或隐喻的地城特色和族群文化记忆,是我们更为准确的理解文本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价值判断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的可贵与高人之处就是把美术界的色彩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使处于奴仆而听任画家使唤的色彩,从狭窄不自由的圈子里走出来,纳入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成为他表现“时代、国家、民族、宗教、教育”等重大命题的有力途径,使“色彩语言”的概念跨出固有的范围,与语言完成了另一层次上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对俄国作家而言,东正教神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包括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死刑台》被视为"当代圣经"。主人公俄巴底亚身上的宗教象征意义已被较多地论及,而小说中的"恶人"形象——格里尚、彼得卢哈、科利亚、马哈奇、坎达洛夫以及巴扎尔拜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其实,这些恶人形象体现了东正教神学中的罪恶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艾特玛托夫对于罪恶的思考直接受到了东正教神学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其他成员的亲近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宗教总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虽然民族认同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宗教总是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宗教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宗教对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呈现、批判与重建——“后殖民主义”时代中的张承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迄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征服/异域,呈现/家园,战斗/基地。其间的变化既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也一步步呈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意义指向。他的文本包含了六种文化精神要素,其中五个属于内容要素,可按“破—立”关系进一步划分;唯一的形式要素——理想主义则具有结构性功能,隐藏着作家对中国文化整合的意向。张承志的生存姿态和写作实践呈现着“后殖民主义”境况中的某种质问,蕴含着民族间深层对话的可能性,并为汉文化的建设注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以《心灵史》为标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 ,《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 ,一方面 ,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 ,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 ,另一方面 ,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 ,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