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写了《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2004年4月发表于《温故》《同舟共进》)之后不久,又与从加拿大来北京探亲的康氏世交张沧江教授重逢。2004年3月21日我去宾馆看望他,话题自然是康同璧母女故事。年过八旬的张教授精神矍铄、谈吐儒雅,说起不少掌故,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张教授回加拿大后,又寄来康老的诗词集副本及康氏母女与友人雅集留影等。兹将所闻所见,整理成篇,以奠故人,以飨读者。家世渊源,临终有托章诒和文章《最后的贵族》中有一处误会,将张教授当成“康有为弟子张伯桢之孙,北京史专家张次溪之子”。但这误会责…  相似文献   

2.
<圣经>与"普法" 向:先谈谈你2004年出的这两本书吧.我记得,<创世记>里的故事在<万象>杂志连载时,好像题为<尘土亚当>? 冯:是的.但是作为书名,一个多卷本的开篇,为了跟后边各卷的篇章衔接,觉得还是依照传统叫<创世记>的好.  相似文献   

3.
"参差对照"是张爱玲的写作观,这种对照的写法在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中也得到圆满体现.<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相似文献   

4.
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原书记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上书<我向总理说实话>,披露了基层县、乡镇政府的谎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2004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三农"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而,认真面对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6.
近期文论中的底层论述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在<上海文学>2005年11期发表后,引起了一场小规模的论争.有学者把这次论争视为2005年人文学术的一个热点.[1]其实,人文知识界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从1990年代末廖亦武的<中国底层访谈录>系列开始,到2004年<天涯>杂志的"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专栏,"底层"概念逐渐进入文论领域,成为文学知识分子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7.
<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发表了李敏生先生(下文简作"李")的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毫无道理地攻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下文简作<辨伪集>).本文是对李文的初步评论.  相似文献   

8.
渭君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发表论文<蒋捷的晚年>(<词学>第7辑),提出蒋捷晚年以相士为业的观点.马茂军、张海沙<蒋捷三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于此观点又有进一步的论证.高莹、张子健<"相士蒋竹山"非蒋捷考辨>(<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8期)一文则以为蒋捷晚年当是剃度为僧.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23日,前<文星>月刊老板萧孟能在上海去世.李敖于第一时间在香港凤凰卫视做出反应:"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当年一起在‘文星’拼,一起在‘文星’奋斗,直到<文星>杂志被蒋介石下令关闭,直到‘文星书店’也被蒋介石下令关闭……我觉得中国人民应该知道这一段言论自由被打压的事,我愿意跟大家现身说法谈一谈."大半年之后,大陆学者范泓以严谨公正的态度推出还历史事实以本真面目的纪实专著<与李敖打官司>(范泓:<与李敖打官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以一系列的铁证告诉人们:萧孟能的"退出江湖",并不是根源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而是由于李敖的背信侵占和赶尽杀绝,同时也归因于萧孟能本人"不按牌理出牌"的咎由自取.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散文诗,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为<野草>的重要篇目. <风筝>写的是"我"在北京见到风筝而回忆起童年精神扼杀的一幕,小兄弟喜欢放风筝,而"我"不但制止,甚至粗暴地毁坏他亲手做的风筝,人到中年,看到一本外国儿童书籍而悔过,小兄弟对此事却全然忘却.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关的代表作<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展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华人家庭中母女之间从隔阂、误解、分歧与对抗走向理解、包容、妥协与和解的情感历程,折射出中美文化从碰撞与冲突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和谐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所收<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一词,互见于苏轼、姚述尧、蒋璨三人名下.钱建状<(东坡词)误收之(青玉案)作者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一文,仅据"老子"一词,就推定此词非姚进道所作,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生效后,关于机动车致害非机动驾驶人或者行人的无过错责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第76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上,即关于"机动车负全责"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月5日的<南方周末>的头条<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是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才找来看的,所以读得特认真.我的结论十分明确:我不需要仇和,我们不需要仇和,21世纪的中国不需要仇和式的强人.我才不管他使沭阳县、宿迁市的经济指标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6.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起精神去读它们,直到大学毕业,直到不再年轻.<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好像是他们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因对人文社科领域中学术泡沫泛滥现象深恶痛绝,我曾撰文揭露批判(参见<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载<南方周末>2005年11月10日).当时,便有网友指出,中国高校理工科领域中,泡沫学术现象同样很严重.这让我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政论文体,其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基于2004年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加强"一词的英译进行统计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加强"一词对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0.
近读王文元先生(下文简作"王君")在<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2期发表的<汉字拼音化指谬--兼及东西方文字之优劣>(下文简称<指谬>),心中有许多疑惑与不解,现列出数条(下面小标题引语和正文仅注页码的话均见于<指谬>一文)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