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清光绪初年,政局中出现了一个清流派政治派别。他们大多是翰林院、都察院的文官,对内政外交有深切的关注,提出过一些积极的建议,影响及朝政。1884年,慈禧施展手腕罢黜了奕盉,也遣散了清流派,实现了她独霸朝政的欲望。这一切,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洋务事业重要机构的福州船政局,派遣了四批船政留学生,他们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他们迈出了中国军事留学教育的第一步,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制造了先进的军舰,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政局变动频仍.甲午战争和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进步势力大为削弱,守旧派把持朝政.直接影响了朝局的走向,导致了晚清政局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浙派诗人袁昶马卫中,张修龄浙江袁昶是位近代有争议的人物,又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狄葆贤《平等阁诗话》云:“袁爽秋太常,气节文章,一世推仰,而尤以诗名。”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冠以“五虎上将夭勇星大刀关胜”,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称...  相似文献   

5.
晚清湘军人物在追求“圣贤-豪杰”的理想人格框架下不避个性与私情,在晚清政局变幻和同治中兴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分别在个性与合作、守道与救时、忠诚与血性、疏狂与狷守四个方面诠释了湘军人物的理学气派、地域特色与个性魅力,为总体解释晚清史提供了一个文化心理的分析视角,全方位展示了晚清湘军人物的乡贤气象、公义私情和晚清政治面相,但终究无法阻止晚清政治的衰变。  相似文献   

6.
文祥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中枢大臣.尤其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次重要内政外交中,他以自己独有的见解与具体行动参与其中,影响了当时的政局.总体而言,他在历次内政外交大局中的言论、思想与活动,维护了晚清政局的稳定,客观上顺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向.  相似文献   

7.
论湘军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军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是晚清社会中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从政治的角度,将湘军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来进行研究,不仅对研究湘军本身,而且对研究晚清政局亦大有裨益。文章探讨了湘军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赫德为英国人。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晚清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关系。翁同龢先后授读同治帝、光绪帝,在晚清也举足轻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翁对赫德愈来愈重视,赫德对翁也情有独钟,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密不可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幕府前后20年,经历了初创期、鼎盛期、衰微期和终结期共四个时期,在规模、幕僚薪水来源、主幕关系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给晚清政局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清湖湘理学群体尽管重视道德内省,但是却绝不满足于此,而是以经世目标为准绳和归依。基于此种理念,他们在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之际,以士人领乡民、兴实业,以理学治湘军、办洋务,试图把自己的理想付诸于经世实践。最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晚清政局,但是并不能真正挽救传统名教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懿州城南学田碑》为全国不多见的元朝存世碑刻。立于元统三年(1331年)。刻记了懿州办学田的情况。研究此碑 刻,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元代教育。元代重视教育发展,朝廷不仅建学校,设科取士,而且还注意发动民间力量办学。并 取得一定成效,以懿州为中心的阜新地区,早在元代就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其教育发展,还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列。《学田碑》 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2.
赘婚是一种男从女嫁的婚姻类型。元杂剧中有许多作品涉及到赘婚,以赘婿的社会身份而言,尤以书生赘婿为多。元杂剧对书生入赘原因及婚后遭遇的描述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由剧作者们对于自身乃至元代整个书生命运的关注与同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儒家思想在由非汉族统治全国的元朝依然能取得统治地位,并顺利地传延下来,这虽然和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不无关系,但绝非全部原因,政治家的思想和实践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选取该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耶律楚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还原、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耶律楚材一系列思想的深入分析,得出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思想及实践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精神,也是袁振英一生的追求。从早年接触、宣传无政府主义开始,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及首创中学男女同校等,再到后来为了自由而脱党,袁振英如同那一代许多五四青年一样,在无政府主义思想熏染下养成独特的行为气质,在大半生的高校教学生涯中体验并实践着他的自由的人生哲学,甚至延续到建国后一段时间。纵观袁振英的一生,可发现真正伴随其一生的是其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思想和知识分子气质。  相似文献   

15.
五十余年来 ,台湾学术界在袁世凯研究领域 ,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无论在对袁世凯一生的研究 ,阶段性的研究 ,以及袁氏的人际关系、亲属、弟子研究 ,还是资料整理与出版等 ,都使人感到振奋与鼓舞。同时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空白点还很多 ,有待开发整理的资料还亟待挖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有关史料和具体作品,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产生和发展置于时代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将其视作一个与社会诸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从而认定公案小说成熟与完备的时间应该是在宋元时期.同时还对公案小说成熟于唐代的说法提出质疑和反驳.  相似文献   

17.
在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开封犹太人的认识与态度。宋朝时期,犹太人以朝贡的方式与宋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宋政府同意其"留遗汴梁",从而开创了两个民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元朝时期,犹太人属于色目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其某些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发生了冲突,元政府在尊重其社会地位的前提下,对犹太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了干预和调整;明清时期是开封犹太人的变革时期,开封犹太人采用"适应性"策略融入主流社会,并得到主流社会的充分认可,他们逐渐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18.
~~《渭南文集》的编纂与流传@蒋方$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称谓,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