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在农村的主要实现形式,但由于各种原因,村民自治的优越性在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其中,农村政治参与文化的低度发育是影响村民自治在农村引领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从选举制度安排层面、权力分配层面及文化教育层面创造有利于农村政治参与文化发育的空间,对激发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促进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价值、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亿万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民主实践,村民自治制度培育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但是,村民自治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两大困境,需要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夯实制度实践的经济支撑,提高民主主体整体素质,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推进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制度创新。村民自治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民主实践形式,对启蒙农民民主意识、对农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村民自治促进了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制度创新.村民自治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民主实践形式,对启蒙农民民主意识、对农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村民自治促进了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实践,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但是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比如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和村委会关系的协调以及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司法救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正常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既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直接而广泛的经验,同时也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利益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后 ,村民自治逐步成为我国治理农村社会的基层民主新制度。本文认为 ,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表达导致了村民自治制度在 80年代中国农村的创立 ;利益的实现和扩大是村民自治发展和创新的内源力 ,是村民的主动性制度创新和国家强制性制度导入相结合的过程 ;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利益分配是重要的变量。总而言之 ,在影响村民自治产生、发展、创新和运作的因素中 ,利益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其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已成为衡量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文章立足于我国村民自治的立法和实践,运用宪法与行政法的相关理论对村民自治的涵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村民自治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作用,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法律演进、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大民主”向“制度民主”演进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法律在完成重大修订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参与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但基层民主建设毕竟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中国村民自治之路仍存在村民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问题,需要在主体定位、宏观政策、民主程序、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形成路径合力,以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化解农村社会利益冲突的制度保障.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利益格局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村民自治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对于未来的村民自治,要以利益为切入点,探求化解和谐社会视阈下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利益冲突的有效路径,逐步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努力使其成为我国民主政治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深化和细化村民自治制度,解决村民自治的"民主困境",实现我国基层民主从"理念"层面向"现实"层面的回归和落实,这是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文章试从社会民主--协商民主的视角来分析解决基层民主困境,通过在村民自治中引入协商机制来实现农村社区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研究有“政治民主”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两种视野 :前者把村民自治看作是中国政治民主制度的起点或实验场 ;后者认为村民自治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转型提供了客观的活动空间。这两种研究范式遇到了中国村民自治由“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制度短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反思关于村民自治的已有研究 ,分析村民自治的变量 ,总结出村民自治的新的政治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存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与“民主选举”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需要科学设计制度,合理配置村民自治权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理顺“两委”关系,促进村民自治顺利进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村民自治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 ,是我国整个民主建设的切入点 ,它对我国整个民主化的推进将起到现实而深远的影响。1.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在我国整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是随着村民自治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发的创造 ,它最初是在人民公社制度瓦解、政社公离后农村处于无序的、无治理的真空状态下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自己管理自已的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 ,1982年国家以宪法的形式明确确立了这一基层自治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选举方式的引入和民主原则的推行 ,以及选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 ,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广西和其他地区村民自治的实践,论述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必然性和发展前景;提出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走向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村民自治制度检验了社会学理论的若干理论假说,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同时,村民自治还须从民主价值观、制度化和经济功能等方面加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为充分发扬民主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村民自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制度规定不能满足农村的现实需求,制度运行中行政干预严重,农民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理解不够。要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农民自治的组织意识,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内外系统的互动,加强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理论研究,建立村民自治制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已成为当今中国扩大基层民主、促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村民自治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保证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原本是中国农村在村治变迁中的一种自组织行为选择,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中国乡村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事实上,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发性的民主要求与国家有意识的推动和介入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的制度机理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结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运行。但是,当前村民自治中的诸多扭曲现象,也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8.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山东省多年来在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2011年进行的村委会换届选举表明,山东省在村民自治建设、村级民主选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这些成就和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与分析,将会对我们下一步深化基层民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存在决策主体错位、决策程序不科学等突出问题,需要科学设计制度,合理配置村民自治权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理顺"两委"关系,促进村民自治顺利进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村民自治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在我省部分乡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几年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即民主选举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民主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