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和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8.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老子的道哲学的类同性在于过程论、生成论、辨证论、生命论、自然论、宗教论、形而上学等方面。老子的道哲学中可窥见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思想渊源。怀特海过程教育的独特性在于突出教育节奏、学校教育、创造教育、整合教育,以及其教育为社会、人类、自然服务的理念;老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是其社会大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成仙教育、学道教育、养生教育和处世教育。  相似文献   

9.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