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上极其复杂的作家 ,特别是他的美意识至今仍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三岛由纪夫的美意识中既包含着日本的古典美、也揉进了希腊的古典美、西方现代弗罗伊德的学说 ,以及他的政治理想等。概括地讲 ,三岛由纪夫的美学核心是生、死与美。从他的小说《忧国》开始 ,他的美意识发生了变异 ,即他将美与恶视为等同。三岛由纪夫的这种审美意识追求 ,不能不使他的美学走向危险与恶的绝境。小说《忧国》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爱、性、血、死等合而为一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要想理解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首先必须研究好"悲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假面的告白》则是理解和掌握三岛由纪夫"悲剧"概念的最佳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假面的告白》发表后的文坛动态分析和作品的结构分析,阐明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弄清文体特点和"悲剧"概念在三岛文学中的来龙去脉,最终达到揭示三岛文学之奥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970年11月25日,《丰饶之海》的最后一册《天人五衰》被交到了新潮社的编辑手中,这既是《丰饶之海》这部长篇巨著的最终章,也是作者三岛由纪夫个人生命的最终章.当天他带领四名盾会成员监禁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并在阳台发表演说,继而切腹自杀. 三岛由纪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作家之一,《丰饶之海》作为他的遗作,自他切腹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这部作品由《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构成.第一卷《春雪》讲述了大正时代侯爵家的年轻嫡子松枝清显与历史悠久的名门——伯爵家的千金绫仓聪子之间的悲恋故事.  相似文献   

4.
三岛由纪夫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名门家庭,他受过传统的贵族教育、武士道教育。他生活在从军阀独裁、战败到战后左右政治势力极为对立的动荡历史年代。他的一生反映了日本一个历史阶段。他的追求具有日本传统文化色彩。他的死体现了日本武士道的价值观与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禁色》是部描写男色的小说,三 岛由纪夫在这里通过对“美”与“恶”两个代表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他“以肉体为素材向精 神 层面挑战,以生活为题向艺术挑战”,以及“在绝望中的生就是美”的独特的唯美主义的审 美取 向。他第一个将性倒错说推向一个怪异领域,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和“人与自 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多从政治的角度关注其作为"军国主义分子"或者"右翼分子"的层面,随着英国记者亨利.斯各特的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的出版,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运动员和政治评论员等多重身份的三岛由纪夫在研究者的视野里呈现出多维的映像。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金阁寺》的解读梳理了三岛对人生现实的不满足,对人生价值的不确定,对永恒与虚幻这对矛盾的无休止追问,进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的种种抉择。  相似文献   

7.
《金阁寺》中人与物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8.
死亡意向及其心理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日本民族对死亡有着毫无恐惧甚至追求和向往的态度,可以说,死亡精神是他们个人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学所体现的重要内容.日本人的这种死亡尤其是自杀精神和心理,可以通过日本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来透析.本文以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及其作品为例,探析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潮骚>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中一部奇异而特立的存在,作者在远离陆地的东方离岛上建构一个芳草鲜美、绿树葱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伊甸园,以一对年轻人的纯朴的青春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歌岛上唤起人原始感动的牧歌式生活场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都会以种种形式影响到中国,因此,研究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以往中国学者对二战后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三岛由纪夫的研究为基础,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深入了解日本民族和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爱的饥渴》是三岛由纪夫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前期代表作之一。通过叙事视角的多角度转换对悦子三段寻爱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到她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奠定了作品的悲剧基调。悲剧的原因是悦子无法获得性爱中的真实自我体验,更是战后东西方文化冲突造成的主人公对生命意义的迷茫。  相似文献   

13.
《潮骚》是三岛由纪夫描写唯美爱情故事的代表作。通过从叙事学角度对作品空间构造的分析可以看到,神社、灯塔分别以新治和初江为表象,具有对内与外的象征意义,同时体现出歌岛这个封闭空间的相对性。立体空间结构及若干对立关系的塑造和叙事视角的多角度转换使故事情节生动充实,既体现了作者对甜蜜爱情的赞美,也展示了故事深层所蕴含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三岛对理想之乡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活动大致以上世纪6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唯美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的几部代表作,以政治狂热和愚忠的政治气节为特征,宣扬血淋淋的美,血脉缘于武士道精神。如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一样,作者本人于1970年煽动军队搞武装政变无人响应,剖腹自杀。  相似文献   

15.
三岛由纪夫本人曾说《忧国》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是一篇至福的物语。主人公武山以军人死亡的仪式切腹自杀,完全展现了三岛心目中的挫折英雄形象,他年轻、果敢,在生的巅峰时刻毅然选择了死亡,为天皇而死的荣光使生命得到了升华,走向永恒。《忧国》体现了三岛的殉道美学和生死美学,宣扬为天皇而死,在生的欲望和忧国至诚的矛盾中追求至福的死。  相似文献   

16.
罪恶的快感     
文化道德的束缚和生命个体的自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三岛由纪夫在这样的矛盾中选择了个体自由的放纵。这与文化道德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三岛的追求或者说自由是一种罪恶,而追求所带来的快感就成为一种罪恶的快感。三岛的小说《金阁寺》向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快感。  相似文献   

17.
《假面的告白》是三岛由纪夫的半自传性作品,反映出其独特的悖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着力于异常的性意识的描写和深层次心理意识的挖掘,在隐约的颓唐中来探求人性的真实,将其病态的情感依赖和怪异美的追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构造出一个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的唯美而畸恋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昭和25年7月2日清晨,一名21岁的年轻和尚放火烧掉了金阁寺。事件发生后,小林秀雄认为这是象征了战后日本社会的令人费解的事件,于是在9月号的《新潮》杂志上刊写了题名为《金阁烧失》的随笔。依我见,《金阁烧失》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创作关系最为密切,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当代的具体关系.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第一条线上的日本文学,代表人物是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第二条线具有将世界文学转化成日本文学的性格,如作家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第三条线,也可称为"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线,是全球亚文化天下一统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为思考所谓世界文学的定义,可以先考虐一下世界语言.文学要借助某个国家几种语言中的一种才能够存在.但实际上文学家们都还梦想着能有一种世界语言.20世纪世界文学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重新彻底地思考自己文化的问题、文明的问题.这或许可以最终以关乎世界语言构想的方式,成为参与世界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韩城攻略》不算什么经典必看的,但是舍不得不看 梁朝伟。一个没有受过正式高等教育,出身于电视 台训练班,从演之外做过送货员、售货员、会计等 工作的香港演员,从《春光乍泻》渐渐受到北京小 资的认同。而这种喜欢和追捧是温厚的脉脉的,谈 不上来势凶猛,但味道蕴藉挥之不去。看看他最喜 欢的作家--三岛由纪夫、沈从文,实在是够小资 和够文艺了,在京城大得人心实在是很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